正視林肯大郡問題
文/畢恆達(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
2002.08.21自由時報
五年前的八月十八日早上,台北汐止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林肯大郡災變。當時溫妮颱風帶來豐沛雨量,導致該社區擋土牆崩坍,造成七十戶房屋全毀,二十八人死亡。這個因山坡地過度開發、建商唯利是圖、設計不當所導致的慘劇,影響了台灣此後的山坡地開發政策。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社會大眾可能早就遺忘了這個事件,以為社區民眾早已回復「正常」的生活。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五年後重回舊地,政府強迫居民撤離後所遺留下的空屋,仍然站在那裡,而毀損的屋柱,以及屋裡散落的家具與布娃娃,則見證著五年前的悲劇。再加上去年的颱風又導致第四區邊坡擋土牆倒蹋,土地嚴重崩坍陷落,籃球場宛如達利畫中的手錶攤在那裡。這不是無人居住的廢墟,而是一個仍然有近千戶居民賴以生存的空間。
五年前的災變,不但使得社區的願景,如學校、公園、兒童遊樂區等開發未能實現,而且毀損的房屋還在原地、社區房屋已失去了市場價值、社區巴士停駛、許多居民搬遷導致社區管理委員會運作困難等,這些因素讓這個社區無論就實質設施或心理認同而言都不斷的在毀損過程之中。
林肯大郡興建之時,主導山坡地開發的營建署由國民黨主政,而核發建照的台北縣政府是民進黨主政,建商又與中央政要有良好關係,林肯大郡災變的善後處理因而得不到民意代表的大力支持與監督。儘管每逢選舉就會有政要人士到現場關心,而政府也已和社區開過百餘次協商會議,但是始終沒有獲致有效可行的結論。政府僅作的應急補強措施事實上還無能解決林肯大郡所面臨的問題。而建商對於社區的整體解決也是在等時間慢慢過去、自然不了了之。如今只賴個別居民與銀行協商有關房屋貸款繳交事宜,但是個人又怎麼可能撼動財團。
對於絕大多數的林肯大郡住戶而言,勤奮工作多年,第一次購屋後,正在營造家園、凝聚社區感情之際,就遭逢巨變。如今整個社區,有的倒塌後已經拆除另用混凝土覆蓋地基、有的已不堪居住空在那裡、有的不知道到底要拆不拆、有的建在回填土之上且面臨不均勻沈陷;而留在那裡的,則處在一個生活機能殘缺不全、社群關係不穩定的環境之中。不管搬遷與否,居民則都面臨一方面房屋已無市場價值,一方面又要繳交房屋貸款的壓力。
林肯大郡的山坡地災變史無前例,而善後處理則無既成之法可以援引。其解決之道,牽涉各級政府、銀行、建商、社區、住戶等,問題錯綜複雜。僅靠受災住戶嘶聲吶喊、請願、抗爭與協商,恐難解決。單一的建商、政府或銀行,不可能承擔所有的損失;而單一的方法,如賠錢、拆屋、緩繳房貸,也無能全盤解決林肯大郡的問題。然而將問題視而不見、擱置不處理,則不僅個別住戶時時處在不安定的生存、經濟、心理壓力之中,整體社區的實質與人文環境也恐怕會逐漸惡化衰敗。
我們期待新政府能夠正視林肯大郡的問題,一方面委託公正的專業機構對於社區整體營造進行規劃與設計,一方面能夠有專責單位負責協調相關政府單位、建商、銀行與社區,以形成解決之共識,並落實解決方案。林肯大郡如能獲得圓滿解決,不只是實際幫助了社區上千個家庭的生活,更會是災害善後處理的里程碑。五年過去了,問題絕不會隨時間而消散,反而日益複雜而嚴重。社區何去何從,是對新政府施政能力與誠意的考驗。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