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化的競爭力邏輯與社會信任關係的消失
文 / 張世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澄社社員)
2002.7.30
中國時報 論壇
近日裡,一些經濟和人力專家們不斷地在各種場合中放話,極力指陳大學教育內涵與職場要求間的高度落差。這種論調的邏輯結論,自然是要求教育必須積極地與就業市場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快速活化我國經濟的競爭力量。至於各種社會福利的相關舉措,包括失業給付、社會救助、長期照護或健康保險,則當以增進個人工作能力為原則,或儘量採行使用者付費的方式,以成本負擔來節制有需要者的使(濫)用。
隱含在這種一切以經濟和競爭力為優先,擠壓社會福利和人文教育價值的主張,不僅是在鼓勵功利主義個人行徑和自戀文化心態的盛行,更是造成對競爭力概念的短線化誤解。伴隨著這種謬誤說法的後果,除了各種不擇手段式競爭對公正原則的破壞,也帶來了社會信任關係的逐步消失和公共權威可信賴度的低落。
在競爭力的短線誤解上,我們可分別從競爭力來源和競爭力價值,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來說明。首先關於競爭力來源的問題。如何降低和移轉人力訓練成本的考量,一直是部分專家們認為教育體系應全力配合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但這麼一來,又過度窄化了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並把「人」簡化成為職業的機器。過去關於普通和技職雙軌教育關係的討論,今日被多元化和終生學習的理念淡化,卻在教育提供的商品化和學術研究的實用化中,陷入高度的方向曖昧和惡性競爭狀態。隨著這些轉型性的發展,許多不良後果的逐一出現。這些包括強調「顧客至上」的商業趨勢與學術專業自主性的降低,行政管理人員在利潤導向組織中的壟斷地位,也有著學生素質的普遍低落、對抽象思考能力的抗拒和「只要學位,不求學問」的多重病徵。在這複雜的公民養成環境中,人力素質的問題恐怕不是單純地「把教育變成職業訓練」就可以解決的。相反的,這種建議可能是造成問題更加嚴重的那一根草。
其次是關於競爭力的價值適當性。自由競爭一直是現代社會用來對抗和打破傳統等級社會不合理桎梏的重要力量。然而自由競爭並不是讓人們跨入現代社會的唯一力量。平等、正義、人道良知、社會團結和公共參與等,也都分別扮演了各種不同程度的角色。缺乏與其他價值相互調和的自由競爭,經常淪落為既得利益階級的工具,以自由競爭之名來壟斷和排除下層階級者的辛勤努力。當前財團化的發展,無論是醫院經營或長期照護機構的設置,還是大學系統間的搶錢計劃,都在強化全球競爭力之名下,合理化了資源集中和權力壟斷的企業經營模式。相形之下,國際性大型組織為求生存競爭而採取各種非法舞弊手段的案件,沒有讓此間的人們產生任何的反思作用。
然而沒有合理節制的自由競爭,只會帶來兩極化的社會衝突:有錢人讓政府來合理化其利潤「創造」,沒錢的人只好用沒有政府承認的非法手段來爭取或維持其生存。資本家、管理階級和幫派社會間的利益競逐,卻讓平等和公正等維繫社會信任關係的價值和信念搖搖欲墜。當我們每每在各種群眾抗議活動中,哀嘆公共政策信賴關係的缺乏,或是科學專業權威的不存在,但很少會去質疑這種過度競爭倡導行動的推展,已經帶來對人們日常生活價值和行動上的重大改變。特別是短期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即刻的欲望滿足激發,讓任何社會的公共節制都成為不必要、不合理的束縛和壓迫,也因此無從建立社會信任的機制。如何從競爭力至上的神話中解脫出來,是當前重建公共權威的基本前提。(作者張世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澄社社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