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2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十五版 自由廣場
澄社評論
教改,改向何方?
沈美真 / 律師(澄社社員)
教育改革在國內已喊了多年,教育部也推出各種改革方案措施。不但教學內容及方法有變動,連高中及大學入學方式更是大幅更動。如建構數學、不背九九乘法表、九年一貫教學、七大學科領域、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多元入學方案、…等。
但變動的結果是,升學壓力有增無減,補習更多,學生連在校成績都要斤斤計較,可是學生的程度卻比以往低落。例如這幾天,建構數學被罵得很慘,老師及家長普遍發現,學生變笨了,數學計算能力很差,連簡單的算式都會算錯。國文的錯別字一大堆,要學生寫正確的字似有困難。今年大學選填志願方式,既複雜又難預測,不但學生及家長一頭霧水,連部分大學科系也因預測錯誤而招不到或招不足學生。大學生雖然數量多了,但學習熱忱低,程度也差。多元入學方案,對家庭沒錢沒勢的小孩不公。國一英文課本一開始就很難,英文教育對無力補習的貧窮家庭小孩而言,嚴重的輸在起跑點上。教育的公平性不見了。
今年國一實施九年一貫教學,雖然學科分七大領域,但老師們仍然依以往方式分工教學,否則無法勝任,例如化學老師實在對生物外行,無法教生物部分。曾有報載,某校要美術老師也教音樂,雖然同屬藝術人文領域,但二者實在不同,所以有位美術老師因為不會教音樂,只好長期請假。雖然小孩的童年、少年只有一次,失誤了無法重來,但家長對於自己當白老鼠的小孩,實在愛莫能助。
到底教育改革的理想是什麼?希望達成何種教育目標?有那些要改?要改向何方?不要說家長、學生不知道,恐怕連老師及教育學者也不甚清楚。至於教改的具体方法,其理論基礎何在?有何深入研究後才推出?還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如果確有周詳設計後才推出,何以發生今年大學聯考選填志願的烏龍。何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變成超級大聯考,多元入學方案變成多元補習及貧富不公的現象?學生的數學、國文能力普遍下降?大學生欠缺學習熱忱?
如果問題出在國人太重視名校及學歷,喜歡運用關係,不遵守公平的遊戲規則,那表示教改政策不當。因為任何政策的推出,本來就應考慮到實施的社會環境。我們不應期待在寒帶長得很好的蘋果樹,移植到赤道以後也會長出相同的蘋果。曾有一位教育部長說,國外的學生參加基本學力測驗時,只要當天帶著兩隻鉛筆去應試就好了。但在台灣呢?可是國中補了三年,日夜苦讀後才去應試的。
教改的決策單位及推動者是教育部,學者意見再好,教育部如不採用,也無作用。所以教改的成敗應由教育部負責。對於影響國內眾多學子的學習及未來的教改政策,係一重大公共政策,本應開放討論。而且一旦決定實施,政府就應該告訴國人,我們的教改理想、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手段方法?只有清楚的告知大眾,才能產生向心力,大家一起朝教改的理想、目標前進。也唯有明白揭示理想及手段,才有辦法檢驗其是否妥當,應否改進,也才有辦法評估其績效。
目前正值教改被紛紛質疑之際,希望政府能以更審慎、更開放、有理想的態度面對此一嚴重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