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2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十五版 自由廣場

澄社評論


教改不容失敗!

何 信 全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澄社社員


日前,行政院游院長宣布自兼教改召集人,引發社會對教育部權責的關心;稍後,立法院杯葛教育部與教改有關的預算,保留了教育部超過四分之一約三百七十餘億的預算,要求留待政黨協商後再審,並要求游院長屆時到立法院報告教改相關措施,以決定預算是否通過。一場朝野的教改攻防,正蓄勢待發。

平心而論,教育改革非關跨部會的協調整合,教育部應負起推動的責任,沒有理由讓日理萬機的行政院長去扛這個責任;就行政上的分層負責而言,行政院長此舉也不是良好的示範。不過無論如何,游揆自己扛起教改的十字架,可以看出他已意識到教改的成敗,不僅攸關民進黨二OO四年是否繼續獲得執政的機會,也將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前景投入最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立法院對教改預算的杯葛,固然亦是善盡監督之責,不過若干立委動輒放言一切回歸舊制,一副非要讓執政黨灰頭土臉不可的姿態,卻也有失在野黨「忠誠反對」之義,令人不敢苟同。事實上,任何人只要心中想到多少莘莘學子,在清晨,在黃昏,風雨無阻絡繹於途趕著上學放學的情景,大概都會同意教改推行至今,如果再動輒輕言改弦易轍甚至走回頭路,將意謂一場教育災難,亦不啻宣告台灣教育改革的死刑,使往後的任何改革更不可能。要之,教改不容失敗,乃是朝野必須認清的嚴峻事實。

其實,隨著經濟進步、政治民主之後,台灣正面臨發展上的瓶頸。這個瓶頸乃是如何在經濟、政治突飛猛進之後,帶動整體社會文化的全面提昇與發展,以達成真正一流的自由文明國家。這不僅是對國家社會文明優質發展的企盼,也是基於就長期而言唯有整體社會文化能夠更上層樓,才能確保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的體質得以繼續健全成長,而不至流於扭曲或劣質化。而要突破此一發展上的瓶頸,非進行教育改革不可。質言之,教育改革乃是台灣突破發展瓶頸的樞紐,實屬刻不容緩。當然,教改牽涉入學方式的改變、課程的重新規劃等等面向,改革執行的過程,又必須面臨政治面與社會文化因素的種種牽絆,實為複雜艱辛的工程。然而以入學方式而論,舊制聯考在教育人才的選拔上,以特定科目靜態的紙筆測驗為準,完全忽視對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其他多元豐富的學習內涵之動態的評量,使學生在升學主義下被訓練成毫無創意的考試機器。試想這樣的考試機制,怎麼能與上述致力突破國家發展瓶頸的情境相呼應?難道還能回歸舊制而不求更張嗎?就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的規畫而言,基本上著眼於現代文明國家公民所須之全人教育的理念,儘管在執行層面存在師資專長不足等配套上的問題有待克服,然而卻是合乎國家未來發展的必要規畫,實在值得努力克服困難予以落實,追求更好的教育績效。

當然,不必諱言,自教改列車啟動以來,不論在制度設計或執行層面皆存在不少缺失。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而論,推甄與申請入學的合一,考試分發甲乙丙三案的整合,一直到最近才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執行層面而言,教育當局對於教育理念及其執行方式的宣導、溝通明顯不足,以致學校教師、學生家長莫名所以而議論紛紛,對教改的信心不足,增加教改執行上的難度與變數;而華人文化圈特有的考試科舉心態,以及講人情導致欠缺公正的社會文化,其實皆是教改難以承受之重。然而無論如何,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的未來長遠發展,幾乎全繫於教育改革的成敗。在台灣教改正面臨紛紛擾擾之際,我們要提醒執政的民進黨,一定要正視教改成敗的嚴重性,從制度面到執行面皆本乎臨淵履薄的態度,全力以赴克竟全功,以對台灣歷史負責;我們也要呼籲在野黨本乎忠誠反對的精神,從台灣長遠發展的大局著眼,在教改方面不要以與執政黨互別苗頭為得計,以致亂了全民的方寸,一步走錯而滿盤皆輸。要之,在台灣教改成敗此一決定性的關鍵時刻,也正是檢視朝野政黨及從政人物能否信守責任倫理的最佳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