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十五版 自由廣場
澄社評論 游院長應堅持金融改革 台灣的金融積弊之深,已到了非上手術台開刀不可的地步。根據財政當局的估計,為了要整頓、修補金融這個大窟窿,必須要準備新台幣一兆零五百億元的金融重建基金。可見金融問題之嚴重,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金融之於經濟,猶如血液之於人身。血液循環如不順暢,勢必百病叢生。因此,陳總統自去年就一再強調金融改革的重要。金融改革實為當前政府最迫切的要務之一。它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對吸引外資投入我國金融市場,亦是極具關鍵的因素。金融改革「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然而,此次針對農漁會信用部的基層金融改革卻掀起宣然大波,引發1123全國農漁民大遊行,導致行政院院長、副院長、財政部長及農委會主委頻頻提出辭呈,準備走人。此對金融改革而言,幾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一一二三與農共生大遊行」和平落幕之後,執政黨應該冷靜痛切檢討與反省。此次農漁民大遊行能帶給執政黨什麼啟示?執政黨究竟能否從此次大遊行學到什麼教訓?此次大遊行,農漁民頭綁「與農共生」白布條,手舉「要生存、要尊嚴」及「支援改革、反對消滅」等標語。可見農漁民並不反對金融改革,他們反對的是改革的手段。而真正迫使農漁民走上街頭的根本原因,恐怕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農業受到巨大的衝擊,農產品價格下跌,農家收入大減;再加上國際景氣低迷,國內產業又大量外移中國,導致失業率不斷攀升,更使得農家的非農業收入銳減。至於整頓農漁會信用部,只不過是個導火線罷了。 陳總統與游院長都是來自農村的農家子弟,其對農漁會基層金融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並保障農漁會信用部的存款戶-廣大的農漁民,應是無庸置疑的。只是改革的手段可以更細緻,改革的措施必須要配套、週延。如果改革措施可以防杜類似農漁會信用部被一些有心人士超貸、掏空,而不會造成一般真正的農漁民之貸款比原來向農漁會信用部貸款不便或不易,則必可贏得農漁民的支援。兩年多前,台灣人民用選票支援民進黨來執政,就是寄望民進黨來改革。如果改革才踏出一步就退縮,必會讓支持者大失所望,台灣就會繼續沈淪。兩個月前,澄社九位代表曾面見游院長,並提出建言。我們深深感受到游院長的誠懇與務實,也深切期盼游院長能致力於包括金融在內的各項改革。我們不希望改革大業半途而廢。在這次大遊行之後,絕大多數民意仍認為游揆應留任,不必下臺,也足以顯示絕大多數的民意都支援改革。因此,我們希望游院長打消辭意,堅持貫徹金融改革。 改革當然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必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抗拒與反撲。因此,改革不僅要有理想的、正當的目的,還需要有週延、完善的策略,才能成功。改革必須「謀定而後動」。然而,此次金融改革才展開,執政團隊內部就雜音不斷,無法凝聚共識。內部未能凝聚不識,造成對外溝通協調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看看以往國民黨執政時期,雖然以黨領政的作法為人所詬病,但其決策的機制卻值得參酌。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其政策不論是由府、院或黨所提出,一旦在中常會通過之後,其立法院黨團便會為其政策辯護與護航,讓行政院順利去落實其政策,而行政院內部也不會有不同的雜音或出現扯後腿的現象。中常會等於是一個凝聚執政黨內部共識的平臺。今天的執政黨-民進黨,必須儘速建立類似這樣一個凝聚黨內共識的平臺,讓不同的意見在政策決定前能夠充分的討論與溝通。同時,執政團隊內部如有不同的理念或不同的主張,也必須在政策決定前提出討論與協調;一旦政策已定,便不應再堅持各自不同的理念與主張。否則,內部理念不一,主張互異,執行陽奉陰違,改革必註定失敗。執政黨至少應從這次的大遊行獲得一點點啟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