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 2002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選舉制度改革刻不容緩──由北高市選舉談起

顧忠華/林經甫

顧忠華為「改造國會行動聯盟」主席團召集人
林經甫為「改造國會行動聯盟」執行長


台北市與高雄市市長及市議員選舉剛剛落幕,我們從選舉現象中可以得到不少發人深省的觀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市長與市議員兩種不同選舉制度產生的直接效應。

首先先看市議員選舉的部份,這次市議員選舉被媒體形容為「沒有政見的一場混戰」。在參選爆炸的情況下,採取超額提名的政黨往往出現同室操戈的衝突,甚至激化成選後兄弟鬩牆的風波,而選戰進行中,更由於缺乏清楚的區隔,許多候選人急於訴諸選民的同情,早早喊出「搶救」的口號,有些政黨則一味迷信「配票」,強求支持者依照政黨的指令來分配選票。這些選戰招數不但違背民主的基本原則,亦使得台灣的選舉充斥著非理性的情緒成份,更嚴重的後果是,選民在混亂的資訊下盲目投票,真正優秀的候選人不見得能夠出頭。

難道選民不願意選出相對優秀的民意代表嗎?問題是,在台灣施行數十年的 (由日據時代即開始)「複數選區單記投票多數決」,在理論或在實際的層面上,都是一套非常扭曲的選制,它令選民不管在選市議員或立法委員時,都會面對多到無法辨認的候選人,因此在「無從理性選擇」的情境下,最後只憑印象,或看那位候選人的激情演出博得了同情,便投票給他。這種不合理的選制,乃是台灣每次選舉民意代表,總是口水多過政見,也總有不合適的人「趁亂當選」的罪魁禍首。

這套選制雖然長期為各界詬病,卻始終不動如山。去年在國會改選前夕成立的「改造國會行動聯盟」,將選制改革列為重點,並提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訴求,大部份政黨及立委參選人都簽署了承諾書,願意在選後支持改革。現在是民間起來要求各政黨──尤其執政黨──兌現承諾的時候了,因為在市議員的選舉裡,我們再一次看到「複數選區單記投票多數決」引發的亂象,此一制度性的亂源不除,台灣各級民意代表選舉的品質很難有效的向上提昇。

「單一選區」的選制比起來又有那些優點呢?為了簡單明暸地向多數民眾說明選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造國會行動聯盟」的成員們曾經熱烈討論「單一選區」和「複數選區」最大的差異。我們發現,最有力的譬諭,便是如同這次選市長和選議員,市長只能選出大家認同是「單一選區」中的「第一名」,因此各政黨必須慎重提名有機會勝選的人選,選民們的投票意向也相當明確,不太會發生非理性選擇的狀況。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市議員選舉改成每一選區只選出「第一名」,那麼整個議會的素質不是應該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嗎?

誠然,改成「單一選區」的模式後,各候選人的競爭壓力相對提高,因此有不少現任民意代表反對,理由不一而足,大多是如賄選容易、選區過小代表性不足、小黨不易勝出種種技術性問題。但在選制改革的議題上,已經蹉跎太久,目前「單一選區」加上「兩票制」難得成為了朝野都可以接受的改革方案,「改造國會行動聯盟」希望各政黨能夠捐棄成見,儘力解決配套問題 (如國會瘦身、修改選罷法、選區重劃等等),同時研擬有效防範「單一選區」可能流弊的方案,讓選制改革早日實現,如此我們方能期待每個政黨努力培養政治人才,在每個選區推出一流的候選人,供選民清楚地選出最佳人選,這樣才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