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2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醫療專業成員在民主社會裡的角色

何美鄉

醫師 中研院醫生所研究員 澄社社員


「健保給付談判破裂、醫院揚言選擇性看病 」這是十二月十四日中時醫藥版頭條新聞。「選擇性看病」就是將某種較為耗費醫療資源的重症病人,如癌症病人,拒於醫療院所門外。雖然這可能是談判過程的策略與籌碼,但從醫師專業倫理的角度,這些卻是令人驚心動魄的字句,因為在一瞬間,台灣就可以重回到那個「沒有三千塊醫療保證金、就不得入院的年代」。台灣醫院代表能想出這樣的談判籌碼,是因為拒收付不起錢的病人,一直到二十年前仍是台灣醫院經營管理的傳家法寶。

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是二十世紀的新興行業,它的功能是管理與協調現代醫療體系裡多元化的專科部門間之運作,以提升具經濟效益的醫療服務效率。而醫師這個古老的職業,卻只是醫療體系裡的一環。醫生的任務較為單純明確:治病、減低病痛的危害、維護生命。醫生與醫療管理是兩個不同的專業,這兩個專業雖具相輔相成本質,但卻仍時有衝突的情況。因為最具經濟效益的管理制度,有時對某些特定的病人並不是最有利的,這時某些醫生就會挺身而出,來反映這些病人的需求,並為其爭取權益。在理想的情況下,最終管理政策的訂定,是在理性的談判與評估後所做的妥協決議,這是現代多元化社會裡,各個專業個人或團體,所扮演的相互制衡與相互協助的角色,也是各種公共政策之制訂,所不可或缺的過程。

此次與衛生署健保局談判的醫院代表提出「選擇性看病」(即拒收某種病人)的威脅之際,他們代表了包括醫學中心的六個醫院協會發言。也就是代表了醫院裡的每一位醫師,包括醫學中心裡每一位還在實習的醫師與醫學生發言,這樣的言論與立場是絕對違反醫療倫理,且與醫師的專業良心不相容。在正常的情況下,醫學會或某些醫生會挺身而出,慎重申明「拒病人於醫院門外」的不可行性。在關鍵時刻、醫學會有再次重申維護基本醫療倫理的原則的必要性,並呼籲其專業同仁,抵制「選擇性看病」的管理政策,以共同維護醫療倫理。因為保持沈默就是默許認同「選擇性看病」的理念。使用「選擇性看病」這樣的字句,既使僅只是談判籌碼,也代表著一個不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在台灣它曾經活生生地存在過,盼醫界同仁不縱容此精神在醫界再次復發。

其實最重業的是,台灣醫療體系裡各個專業學會,一直都缺乏主動參與討論重要醫療議題,並主導訂定衛生醫療政策的傳統。近日台灣在一星期之內,有兩樁發生在醫療院所之內,大規模錯用藥物的醫療過失。這都顯示了醫院管理專業體系裡內他應有專業成份的缺失,也展露了這個管理體系裡包含了多種專業個人成員與團體,除各個醫院協會外,還有醫師、藥師、護理師等多個專業團體教育或專業素養的缺失。此時此刻,台灣這些專業學會是否正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改善體系以提升其專業標準,並維護其專業團體的榮譽,則不得而知。

偶發的專業過失是常態現象可預期的一部份,但對專業過失的發生保持漠然態度或具高容忍度,則只有在畸形的醫療環境才會存在。多年來對台灣所發生的數件非常離譜的醫療過失案件,都沒有聽見醫界專業組織或醫學會的自我反省撿挑的公開申明,或正式糾正其成員的動作。台灣醫療專業學會保持沈默的傳統或許是多年來的戒嚴政治環境的衍生物,但在民主政治運作的大環境下,專業者的參與是公共政策訂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醫療體系的主流決策,不知曾幾何時,已被經濟考量所主導。雖然(我相信)在台灣醫界裡並不真的缺乏敬業,並願意維護醫療倫理的醫師,只是這些沈默的個體沒有凝聚力量,發揮影響力的傳統。台灣人民對醫療體系信心的喪失, 並對醫界「醫醫相護」的現況的不滿,都不是循法律途徑的懲罰,或仰賴醫改會等之新興關心團體的存在,就可解決的問題。因為解鈴仍須繫鈴人,醫療體系裡的成員若沒有自清自律的覺醒,並具體的改變以往沈默的形象,建立一自律的機制,使維護醫療倫理的精神,時時刻刻充斥於醫病關係、及醫學教育,台灣醫療環境將只能隨著醫療專業人員的漠然態度而繼續沈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