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3年元月十三日 第十五版

澄社評論

高等教育的怪現象

黃瑞祺

作者為研究人員、大學教授、澄社社員

日前新聞報導,今年大學聯考錄取率將超過100﹪,大學供給面大於需求面。未來由市場機制運作,將有大學會倒閉,教育部未來將嚴格管制大學科系的增設云云。大學量的膨脹、質的低落由來已久,各方迭有反應,教育部一直未能正視這個問題,讓此趨勢一直惡化下去,到現在紙快包不住火了,才猛踩煞車,還祭出市場機制。如果要靠市場機制,還要教育部幹什麼,反正有錢要設大學就去登記個營業執照、建大學校舍,招不足學生自然就倒閉,比照其他營利事業辦理。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和做法。教育部對教育擴張有規劃、監督之權責,惡化到這種地步才猛踩煞車,教育部應負最大的責任。

近年高等教育急遽擴張,大學系所大量增設,去年就有些系所嚴重招不足額,教育部也不見動靜。當然各大學本身也不能推卸責任,因為新的系所要申請設立時,都會使出渾身解數。 很多人不知道教育界也有「借人頭」的現象,申請設立新系所時,要填寫師資及課程,這是籌備人員「畫大餅」或「吹氣球」的時候,於是到處借人頭,有時一通電話知會一聲,就把你的名字填上去,慎重一點會登門拜訪一下,意思意思。整個過程連章都不需要蓋,名都不需要簽。等教育部審核通過之後,這些人頭也就bye-bye了。系所成立之後,實際的師資及課程和申請時大不相同,一些紙上作業只是為了有利於審核通過而已。教育界借人頭一般不花費什麼代價,「人頭」也沒什麼損失,只是苦了那些莘莘學子,看到一些名師才來報考,結果進去讀了之後,才發現「等嘸人」,已經上了賊船無可奈何。教育界盡人皆知的事情難道教育部負責審核的人員不知道嗎?他們在現有規章之下也只能裝模作樣照章辦理,樂得清閒,學生的福利管他娘,至於裡面有無利益輸送、人情關說等事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前一陣子景文案鬧得滿城風雨、臭味四溢,可知過半。

當然這裡頭的關鍵是法規不周延,而官僚人員又很形式主義,借個人頭不需蓋章簽名,只看籌備人員的白紙黑字,師資如此,其他設備的審核也難嚴格,於是一些實際條件不足的大學系所紛紛成立。這些機構充其量只是合法的製造學位工廠,實質條件根本不合格。學生在其中除了得到一個學位之外,還能得到什麼教育是很可疑的。大學部如此,研究所也相差無幾。如上所述,許多研究所先天不良,成立之後不思有所補救,藉助所外的師資,還處心積慮訂立各種規則,實行保護主義或歧視政策,讓研究生只好找系所裡少數的專任教師擔任論文指導教授。

於是有喜歡此道者收了幾十位研究生,平時就放牛吃草,好像跟他無關,口試到了,他主要負責找幾個朋友熟人班底來參加口試助陣,讓學生通過口試畢業。口試時裝腔作勢、爭功諉過一番,表示他實際上有指導,不是掛名的。其實很多指導教授也是口試前才拿到學生的論文,跟其他口試委員一樣,台灣的研究生大多是自力救濟、閉門造車。至於那個題目指導教授懂不懂,能否指導,學生能否得到幫助,一概無關緊要,反正他有權指導論文、有權舉行口試,他能讓學生通過口試,拿到學位。至今沒有任何法規對這些事情有任何的規範,完全是自由心證。
一段時間以來高等教育超速膨脹,法規闕如,大學本身尚未能自律,教育部也在放牛吃草,因此有許多怪現象,以上只是略舉一、二。終究高等教育也要適度管理的,否則很容易流於無政府狀態,使高等教育虛有其表,只是製造一些學位,浪費社會資源、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