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3年元月十四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新聞界的老問題與新抉擇

盧世祥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澄社社員

台灣受傳統文化影響,每年此時要過兩個年,從元旦到農曆春節的新年頭舊年尾期間,社會充滿回顧與展望的氣氛。即以新聞媒體而言,各式各樣的十大新聞紛紛出籠,網路上甚至出現「台灣媒體十大擱來媒獎」活動,取美國葛萊美音樂大獎諧音鍼砭新聞界。台灣記者協會十一日發表去年十大爭議新聞,並廣邀關心媒體發展的公益團體,共同推動二零零三年為媒體自律年。面對來自社會的批評與期許,慣常以「第四權」自許的新聞界如何回應,值得關注。

 綜觀記協票選的十大爭議新聞,媒體所顯現的專業疏失仍然多屬老問題,只是過去一年在惡質化的競爭環境中,媒體荒腔走板的演出更為頻繁,且未因「媒體環保日」之類的告解式道德做秀而稍戢。

 具體言之,十大爭議新聞凸顯媒體處理新聞的通病舉其犖犖大者,至少有以下數端。一是角色踰越。記者在訪聞事件事基本上是旁觀者,據實報導是期主要職能。但是,在名列十大爭議新聞之首的璩美鳳被偷拍事件,不但有記者陪同涉案人應訊,許多編採人員揣測案情更有如扮起警察、檢察官及法官。在另一則同樣聳動而列十大的黃顯洲性派對新聞中,新聞從業員的角色錯亂亦復如此。至於薛楷莉削凱子事件中,一方面顯示主播在明星化的歪風之中各種逾越新聞從業員基本角色的言行舉止不斷,而媒體對於無關公益的私德大肆渲染,亦屬過當。

 二曰有聞必錄。查證本是報導新的ABC,如今卻彷彿成為失傳的藝術;去年十月喧騰一時的涂醒哲舔耳烏龍案,絕大多數媒體的表現即不幸印證這一點。由於媒體未經查證屬實,即率爾輕信片面指控,且未審先判,嚴重傷害無辜當事人,也使得社會公器淪為有人心放話的工具、傳播謠諑的溫床。子虛烏有的指控,竟然在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無怪乎民調把媒體聳動炒作新聞,列為僅次於政黨惡鬥的台灣重大危機。同樣因查證不實而名列十大的,是南非發現三箱金條疑似當年華工暗助孫中山革命的報導,錯把愚人節虛擬訊息當成新聞的報紙,不啻為此一玩笑節日增添笑柄。

 三為聳動膚淺。閱聽眾在有限的時間所要求於媒體者,無非準確、公平而有「牛肉」的資訊;新聞無論好壞,雖未必開卷有益,至少應平實反映社會現狀。然而,實務上娸體卻充斥人咬狗及扭曲的訊息,煽色腥大行其道。十大之中,前四名的璩美鳳、舔耳、鄭余鎮王筱嬋、薛楷莉等案,均屬之。尤其鄭王兩人桃色風波,歹戲拖棚達數閱月,記者有如採訪不帶大腦的愚夫愚婦隨當事人起舞,甚至加油添醋,對記者的尊嚴及榮譽,實已造成極大損傷。

 最值得關切的,新聞界似乎逐漸不知自律自省為何物。除了十大之中的四百五十萬元政治獻金風波,當事的報社在接獲律師函次日即向陳水扁總統致歉,並做澄清報導。其餘在舔耳、選舉開票轉播亂象、辛樂克氣象預報爭議等新聞事件,均未見媒体對相關受害人或公眾,表示應有之交代或歉意;至於平常主動固定刊出更正欄以示負責的媒體,更屬鳳毛麟角。

 記協十大爭議新聞所反映的,正是十五年前報禁解除以來台灣新聞界最大的問題:媒體自由了,新聞熱鬧了,但以專業水準未升反降,真相反而不明白。健全的「第四權」是台灣邁向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面對記協及相關公益團體的苦口婆心,新聞界的抉擇與回應。將決定蘋果日報加入競爭之後,台灣媒體善盡公器責任或淪為公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