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3年元月二十三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一場沒有贏家的賭局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澄社社員
北韓在二○○二年十月初,承認其核武計畫未完全終止,美國立即採取一連串高壓政策,要求平壤回到非核化的承諾上。布希政府拒絕北韓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建議,透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宣佈停止對北韓供應燃油,但沒有關上談判的大門。美、日、南韓「三方協調監督小組」密集舉行會議、研擬對策。白宮也公佈「因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聲稱一旦美國本土、海外駐軍遭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將「訴諸一切手段」進行反擊。十二月十二日,北韓宣佈為了用電需求,將重新啟動一座小型核反應爐,並恢復建造被凍結的其他兩座核反應爐,隨後拆除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凍結的核設施封條和監視設備。十二月二十七日,北韓決定驅逐「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兩名核查專家。二○○三年一月十日,北韓聲明退出「核武不擴散條約」,但表示無意研發核武器。在美國停止供油決定之後,北韓視美國的懲罰措施為敵意行為,宣佈禁止美元在北韓流通,並將輕武器攜帶進入非軍事化區。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雖警告北韓,美國軍隊完全有能力同時進行兩個大規模的地區衝突,但其他布希政府官員卻一再重申北韓與伊拉克的不同。布希總統除明確保證美國無意攻打北韓外,國務卿鮑爾也刻意不用「危機」來指涉朝鮮半島局勢的演變。美國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伊拉克問題上,強調以透過和平方式使北韓放棄核計畫。美國繼續支持「南北韓對話」和「日本─北韓對話」。布希政府也願意就北韓如何履行其對國際社會的承諾,與平壤進行會談。
相較於美國、中共、北韓與南韓,日本的角色較不具關鍵。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在十二月二十一日表示:在北韓核武問題得到解決之前,日本與北韓建交正常化是不可能的,明確將核問題與兩國建交相掛勾。對日本而言,北韓情勢嚴重性甚於伊拉克,因此不主張對北韓施以經濟制裁,但決定加快研發「彈道防禦」系統。
南韓總統金大中或新當選的盧武鉉,則熱中倡議扮演美國與北韓之間的仲裁者,希望北韓放棄核武計畫,同時,美國以信函確保北韓的安全和展開經濟合作。漢城為緩和危機,使「仲裁案」得以發揮作用,研擬一套補充方案,希望恢復對北韓中斷的重油供應。但是,美國表明:北韓核問題的利害當事者南韓,如第三者般提出「仲裁案」是不妥當的。
針對北韓核武計畫,北京陷入一個尷尬的困局。江澤民先後對布希總統、前南韓總統盧泰愚表明,北京完全不知北韓的核武計畫。北京先守住原則,一再重申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希望有關美國與北韓履行一九九四年「協議架構」所承擔的義務。北京不主張採取使問題複雜化的舉措,不希望聯合國安理會干預或採取制裁措施,美國與北韓需各讓一步。
布希總統一再要求中共協助美國解決北韓核武問題。江澤民在一月十日與布希的電話中,提及北京不贊成北韓退出「核武不擴散條約」。對北京而言,北韓發展核武器危及中國的外交與國防安全。一旦美國攻擊北韓、金正日政權垮台,喪失北韓的地理緩衝,也可能使北韓難民大量流竄到中國大陸。部分美國媒體指責中共沒有盡到看管北韓的責任,因為北韓的能源與糧食援助主要來自中共,而中共若要參加反恐戰爭,就必須先管好自家門口的危險。
北韓發展核武不僅涉及朝鮮半島局勢惡化,也有潛在東北亞核擴散的危機。
日本與美國國內有一些極端主張,如針對北韓核武計畫,日本應重新研議不發展核武器的政策。「華盛頓郵報」評論員克勞斯默(Charles Krauthammer)、共和黨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卡本特(TedGalen Carpenter)均持類似的看法。一旦南韓、日本隨著北韓發展核武,台灣也勢必會受到懷疑是否也想發展核武,而使中共面臨更大的外在安全挑戰。
北韓發展核武器,除了核武擴散鏈的威脅之外,也使南韓與美國的關係受到考驗,美軍駐韓受到進一步檢討。北韓一旦恢復試射飛彈,勢必會加快日本要求提早完成「飛彈防禦」的計畫。中共對於美國的協助解決要求,陷入兩難的困境。一旦過度誇大北京的影響力,可能成為美國向中共施加壓力,或要求承擔一部份責任。因此,北京一再呼籲美國與北韓直接協商、和平解決。若北韓局勢進一步惡化,中共提出調停仲裁美國與北韓的可能性才會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