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3年元月二十三日 第十五版
全球化下之台灣都市發展策略--都會走廊發展
楊重信
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 澄社社員
近一、二十年來全球經濟最顯著 的一個現象就是全球化現(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全球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空間領域擴大的過程,它也是人、財貨、勞務、資本、資訊、觀念、行為模式與實踐等跨國流通的過程。全球化反映在空間上之重要現象為人口與產業往都市集中之過程中,有些都市之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其與其他都市之互動不斷增強,而成為世界核心,有些都市則未能成功地與全球化接軌而被邊陲化。全球化促使世界經濟網絡與都市網絡緊密結合,在這網絡中扮演全球運籌指揮命令功能(Command
and Control Functions)之都市即為世界都市(Wor ld Cities)。世界都市基於其所具全球化經濟或政治社會功能之差異,而形成之階層關係,即為世界都市階層。區域經濟學者Friedmann將世界都市階層分為(一)主要核心都市(Core:Primary
City)、(二)次要核心都市(Core:Secondary City)、(三)主要半邊陲都市(Semi-periphery:Primary
City)、(四)次要半邊陲都市(Semi-periphery:Secondary City)等四個階層。在此世界都市階層中,台灣都市只有台北都會躋身次要半邊陲都市,其他則皆屬邊陲。
全球化下之世界空間系統或空間組織係以都市 為節點(Nodes)彼此接軌,在此網絡中之都市若不能提升為世界核心,則必然會淪為世界邊陲。為期能躋身為世界都市或主要核心,各國之主要空間發展策略係以全力發展一個或二個都市,強化其國際競爭力,發揮全球運籌指揮命令功能為主軸。換言之,在全球化衝擊下,各國已拋棄早期之區域均衡發展、縮短城鄉差距之觀念。但反觀台灣之都市發展政策,不論是「前朝」或「今朝」則皆未能正視全球化下都市全球接軌之急迫性,在資源空間配置上跳脫不出縮短「南北」、「城鄉」、「生活圈」發展差距之思維。舉例言之:中部
國際機場、中部科學園區、蘇花高速公路、嘉義故宮分院、離島建設、產業東進,以及擬議中之台南縣七股國際機場等建設計畫即出於此種平衡地區發展,爭取選票思維之例證。
全球化之主要現象之一為空間極化與擴張型都 會區域(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或超大都市(Mega City)之形成。台灣在全球化過程中,空間極化現象已甚為明顯,生產、消費與社會資本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會,其中尤以台北都會更是活動集中之所在,且已成為超大都市或擴張型都會區,台中、高雄、台南亦已漸成為擴張型都會區域。這三個擴張型都會區域未來在高速鐵路,以及高速通信與資訊擴充計畫完成後,時空距離將可進一步壓縮,而進一步整合成一個線性都會走廊。此一都會走廊之發展攸關我國能否與世界都市體系接軌,提升在世界都市體
系中之位階與功能。為增進國家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都會走廊之競爭力,快速與全球都市網絡接軌,當務之急為全面檢討過去所強調之區域均衡發展,生活圈建設,縮短城鄉差距等政策,將空間發展重點放在都會走廊上之三個擴張型都會區域,使其在功能上對內彼此分工與互補,提升競爭力;對外與世界都市體系接軌,期能在亞洲扮演核心地位,在世界上扮演次核心地位。
在前述論點下謹在此呼籲:一、儘速辦理以 台北、台中、高雄為核心之都會區域規劃。二、以都會走廊發展取代區域或生活圈均衡發展之構想,重新檢討挑戰二○○八計畫,將未來六年一.二兆元之公共建設集中在三大都會區域。三、三大都會區域之發展近程宜以台北都會區域(以台北為核心,北至基隆、南至桃園─中壢與新竹)為第一優先,以發揮最大之經濟聚集效益(Conglomeration
Economies),使競爭力快速提升,以利與全球接軌;長程則促使三大都會區域繼續擴充其功能領域(Functional fields),發展成為一個功能相輔相依之都會走廊。四、在政府組織再造與
行政界線調整無望之假設下,建議依現行「區域計畫法」之規定成立北、中、南三個「區域建設推行委員會」推動三大都會區域之規劃、開發與建設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