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政治與責任政治
顧忠華
最近台灣政壇喧鬧不止,雖然立法委員的質詢花招與政治人物的放言高論,令「全民」看得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但似乎大家的注意力,已從擔心陳水扁當選總統是否會引發台海戰爭危機,轉移到了憲政體制應如何運作的問題上,可以說具體多了。其實今天各式各樣暴露出來的政治困局,大多來自於一九九七年國、民兩黨聯手修憲的後遺症,當初主其事者堅稱「雙首長制」最為可行,結果根本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不僅造成了總統、行政院、立法院三角關係的不平衡,也使得政黨政治無法落實。早在九七修憲大戲上演期間,由澄社、台教會和女學會部份成員組成的「民間監督憲改聯盟」,便曾發表萬言書,痛陳當時修憲內容的不妥,然而學者們的警告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反被譏評為不懂得「現實政治」,並草率通過修憲條文,這即種下了現行憲政體制錯亂不堪的禍根。
面對紛擾的政治現實,連民進黨立委亦坦承只有再度修憲才能打開死結,現在則是「無解」,因為全民政府只是動聽的口號,缺乏實際的權力基礎,而聯合政府則像不穩定的合夥關係,在政黨彼此互信不足的情況下,隨時可能散伙。聽起來,制度上的混亂短期內無從化解,那麼難道廟堂之上的政府官員、立委諸公,在決策時便可以漫無章法了嗎?目前「全民」最為擔心的,正是見到在野黨憑藉立法院多數席次,可以對行政部門予取予求,形成另外一種「不負責任」的決策模式,而執政黨和行政團隊則是束手無策,使得權責嚴重脫節。我們不認為這種僵局和政黨本身的屬性有關,要知道三月十八日若是宋楚瑜當選,出現的是同樣的態勢,國、民兩黨勢必讓「宋總統」的行政團隊在立法院慘遭修理,情況好不到那裡去。
「現實政治」脫不了權謀伎倆,想以道德勸服的方式,希望在野黨不再計較選舉勝負,轉為理性論政,這在政客們看來不啻是癡人說夢。不過,既然制度面的改善全無著力點,「全民」也只剩學做「癡人」一途,期盼台灣「偉大的政治家」們都能夠體會到「責任倫理」的真義,慎重地運用手中擁有的權力,不是用它來滿足一己之私,更不是用它來打擊異己、為所欲為。換言之,正是在憲政規範陷入「失序」的此時此刻,政治人物與政黨的「自律」和「責任感」變得份外重要,如果一再施展權謀手段,只會讓決策品質持續惡化,對台灣整體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認為,今天惟有回歸「責任政治」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擴大參與,加入更多的民意諮詢與協商機制,以提高政策品質,另一方面在立法前必須經過更公開、透明的辯論程序,詳列各項政策選擇的利弊得失,方始進行決策,以強化立法的正當性。如此形成的政策和法案,因為進入「公共領域」中受到充分討論,才算是反映了社會多數成員的共識,也才能一舉擺脫討價還價、不負責任的粗糙立法,以及其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事實上,行政與立法部門都屬於廣義的「政府」,而當政府的公權力與公信力大幅折損時,往往是連「全民」利益一起賠了進去,成了「共慘」世界,這會讓「全民」不能再袖手旁觀,目前輿論的熱烈反應已見若干端倪。畢竟「全民政府」的理念的確有違權責相符的精神,因此出現窒礙難行的困境,但若因此促成「全民政治」,讓「全民」睜大眼睛共同監督行政與立法部門,準備下次選舉時用選票來打成績,看誰得為亂局負較大的責任,倒也是另一種「責任政治」的意涵呢!
(作者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兼主任,澄社社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