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大學莫做教改石頭
顧忠華 (政大社會學系教授,澄社社長)
2002.8.12 自由時報
大學放榜了,今年的升學作業總算告一段落,但是自從高中職、技專院校和大學招生一律改為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各界批評不斷,乃至恢復聯考的呼聲再起,令人擔心教改「百年大業」極可能毀於一旦。問題究竟出在那裡?雖說檢討起來,教育部、承辦試務學校、大考中心、教師、家長、學生…幾乎「人人有責」,與教改「改不動」、「越改越亂」脫不了關係,但是大家似乎沒有注意到有一個「樞紐」扮演了關鍵角色,只要此一樞紐化身為「石頭」,教改真的可能非註定失敗不可!
簡單來說,這個樞紐乃是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它們對於教改的漠不關心、暗扯後腿、乃至明目張膽地抵制,其實是多元入學方案備受爭議的主要禍首,但是當大家一再批評教改並沒有減輕學生的壓力時,它們卻冷眼旁觀,似乎自己完全置身事外。以大學招生的管道為例,我們發現,事實上今年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利用推甄及申請的管道入學,其他四分之三中又有一半限定在所謂考試分發的丙案,也就是所有指定考試科目通通要考,而這個部份由於難度高、考科多(共六科),簡直比過去的聯考還要過份,無怪乎不少家長與學生對教育部的官員們劈頭痛罵,因為他們實際的考試負擔不減反增,自然怪罪到教改頭上。
這個現象之所以和明星大學有關,必須分兩個層次加以剖析,首先就「丙案」的設計而言,明明是讓大學聯考變本加厲的「考試取才」制度,怎麼會混進多元入學方案,並且竟然佔了近四成的比例?據了解,大考中心最初研擬的只有甲案,至於乙、丙兩案都是「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中的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另行建議,最後教育部照單全收,結果光是考試分發就有三種形式,造成理解與宣導上的困難,連各大學科系都搞不清楚其間的差別,此次出現共466人的大量缺額,其中458人全是採取丙案的後果,印証了丙案的制度的確出了問題。
由於有丙案的存在,使得「廢除聯考」成了一句空話,而既然有著為明星大學量身訂做的丙案,明星大學的大部份科系自然都心照不宣地選擇了丙案,有些熱門科系甚至完全封閉推甄和申請,入學只比丙案的考試成績。為何如此?說穿了,一方面這些科系的教授缺乏自信,總認為只要開放申請,就推不掉人情關說,所以乾脆不辦,落得輕鬆。另一方面則是他們不相信基本學力測驗,但卻又落入了聯考的窠臼,以為只能用智育成績來評比學生表現,更有甚者,他們盲目地相信指定科目要考愈多愈有「鑑別力」,以致於一樣不能「漏考」,對外還狡辯說這是要取「通才」,無視於該制度會對所有考生增加多少不合理的壓力。
我們知道,台灣教育的現實是:各級學校的辦學皆在為下一階段的入學做準備,因此入學方式的變革影響極大,尤其明星大學乃是競爭最激烈的標的,如今明星大學等於還是得透過「變形聯考」才能進入,其後果可想而知。當然,明星大學不一定承認前面的指責,但是只需一般的常識,便能夠分辨倒底誰在破壞教改的多元精神,或明或暗讓聯考借屍還魂?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社會的價值觀似乎沒有鬆動的跡象,教師、家長和學生仍然固著在「一元化」的志願排序當中
(這還能叫做個人的「志願」嗎?還是只反映了集體的壓力?),渾然不自覺在助紂為虐。而在志願一元、學習一元、評量一元、價值一元的惡劣環境中,所謂「多元入學」不僅未能承擔起教改許下的宏願,平白卻製造了不少予「反教改」人士攻擊的目標。如果決策當局再不施展魄力,或許當雷聲大雨點小的台灣教改壽終正寢時,恐怕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栽在那一堆耀眼的明星石頭跟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