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與媒體
文/瞿海源(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2000.6.12
什麼人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無權拒絕媒體的採訪?遭陳幸妤以學士帽及校歌紙條拍打鏡頭的台視記者,當天就成了新聞熱門人物,甚至台視以拍得大獨家獎勵。總統女兒參加畢業典禮根本不應該是新聞,只是陳幸妤的抗議才成了新聞,這又算是什麼大獨家?
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抗議攝影記者採訪遭陳幸妤「非理性」之「人身攻擊及口語上辱罵」,認為是不尊重新聞工作者採訪自由與對民眾知的權利之蔑視。綜合各項報導,陳幸妤只是說:「這是我的畢業典禮,你們不要拍,過分…」,並用學士帽拍打鏡頭,這就算是非理性的人身攻擊?陳幸妤對新聞界態度不好,應該學習適應,面對鏡頭笑一笑也沒什麼不好。只是部分新聞界硬要說什麼維護民眾知的權利,對一個堅持平民身分的年輕人下如此重語來抗議,完全不尊重與公眾事務無關者的權利,也實在是反應過度。
陳幸妤怒拍記者鏡頭當晚又成了電子媒體報導和討論的焦點,正顯示製作每日乃至即時新聞者的職業性立即反應。這種反應往往會激發觀眾的好奇,提高收視的動機,甚至台視更以製造了獨家來獎勵記者,這也都是媒體人為炒作新聞的習慣,欠缺深度的思考和人文的關懷,不是值得肯定的採訪和製作態度。
陳幸妤雖是第一家庭的成員,但是不是公眾人物還是得尊重她個人的意願,不是說總統女兒就非得是公眾人物。即使是公眾人物,就必須接受媒體的採訪乃至不斷的拍照?可能許多記者都不曾深入思考過這些根本的問題。在畢業典禮之後,據報導,陳水扁夫婦應邀參加牙醫系的撥穗典禮,由於牙醫系同學不願被干擾,因此主動要求校方不准記者入內採訪。這個事實也正說明,即使公眾人物如總統夫婦在許多時候也不是非接受採訪的。
總統的女兒堅持平民身分不願受媒體打擾,另外有一種人士,因為天天親近總統而容易成為消息的靈通人士,成為媒體打探消息的重要對象。在前總統李登輝時代,總統府有個高層官員經常放話,造成政壇和傳播媒體很大的困擾,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很大的傷害。新總統就職前,相關人士就表示在新的總統府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然而日前許多報紙都刊登了總統府人士對法務部和調查局之爭議總統的看法,並且還說大家應有智慧處理,相信行政院會溝通,為尊重體制,陳總統不會介入。這位總統府人士也對縮短工時的部會爭議表示,陳總統認為部會間各有立場,只要勇於任事,各自提出意見並無不妥。這種講話口氣和前總統府高層的口氣非常類似,在態度上踰越職分甚多,應立即改正。
若要轉述總統的談話或意見,應該由總統府的發言人來表達,總統府其他官員,即使連總統最親信的機要人員都不應該對外發言。對於政府制度和政務官的表現和首長間的互動,即使有問題,也不應該由機要來指指點點,甚至還意有所指地評論起來。雖然總統的機要很親近總統,對總統的意見和想法知道的很多,但並無發言乃至評論部會首長的職權。即使是總統的意見,也不應由機要對外發表。總統的女兒不一定必須是公眾人物,有權不接受媒體訪問乃至拍照。而總統的機要則根本不應該是公眾人物,不應該發布有關總統及公務的消息。同時,即使是公眾人物,有時也有不接受媒體採訪報導的自由。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