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通識學程革新
提升高教品質
文/洪裕宏(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2000.10.22 【中國時報】
教育部日前公佈了「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計畫以四年時間投入十五億元經費,引導國內各大學校院進行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之改革,以提昇大學教育之品質。然而,這項計畫實際上能獲致多大的成效?令人憂心。這樣的憂慮主要源於目前高等教育社群內部對大學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缺乏深刻的認識與共識,未能藉此機會做一根本性的變革。
通識教育之目標在養成大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以使其在專業教育之外,能終生繼續自我發展,吸收當代最新知識以增進對人及自然之理解,並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對世界的系統性理解)與人生觀(對人生意義的體認與道德抉擇的能力)。專業教育的成果若能置於如此寬廣之架構中,亦必能對其專業之發展有莫大的助益。
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即西方學者所謂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理念。「自由」一詞在此脈絡下有「批判」與「革新」之意義。除了批判與革新之外,自由教育的另一重要意涵為人文教育,目的在發展學生對人性之瞭解與尊重,避免人性在重實利的社會中被工具化與物質化。
目前大部分的大學校院之通識教育學程仍不脫離「大學共同必修科目」之架構與內涵。多年實施下來,通識教育的主要問題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類:(1)大學院校校長或高層領導主管不瞭解通識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導致施行上的偏差;(2)大學教師普遍不夠瞭解通識教育,因此即令學校高層有心建立健全之通識教育學程,卻常遭受教師本位主義之抵抗或扭曲;(3)大學教師本身在其養成過程中未曾接受良好之通識教育,導致通識課程品質不佳;(4)大學院校普遍輕視通識教育,使通識課程顯現常識化、膚淺化與「營養」化之現象;(5)完整的綜合大學數量不多,大部分的學校師資不完整,導致無專業系所可供任職的教師發揮,在校園中的地位低落,學術研究之支持不足。
面對這些問題,各大學校院之初步任務在推動通識學程的全面革新。過去是將通識教育納入共同必修科目,新的作法應該是整體規劃通識學程,將合乎通識理念的「共同必修科目」納入通識學程,意識形態課程應該去除。通識學程應佔畢業總學分數的四分之一左右(至少三十學分)。通識教育做為自由教育,應不分一般大學或技職校院,其精神及內涵應該一致。未來「共同必修科目」應該從高等教育學程中消失,而以通識教育學程取而代之。
而通識學程之革新只是第一步,其他關於師資水準之提升,學校組織結構之調整,通識教育理念之普及化,避免通識課程常識化與「營養」化,教材之選擇與編纂,以及教學評量制度之建立等,都是迫切性的問題,有待企圖心旺盛的大學校院主管去解決。
(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澄社社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