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核四爭議凸顯國、民兩黨異同

文/紀駿傑(東華大學族群關係所副教授)
【自立晚報】2000.10.26


核四的爭議至今已逐漸明朗化,扁政府明顯的傾向於停建此一具高度敏感性的核電廠。此議題經過多年的政策辯論、立法院攻防、反核運動的激烈抗爭,乃至於過去三個月來的再評估會議之討論,著實是台灣近年來跨時最長的一項工程爭議。

當然,核四案絕不僅是一項單存的工程而已,而是牽動整個台灣後解嚴資產階級民主化的社會脈動與社會意識之廣泛性爭議。因此,近幾個月的辯論應該是有助於台灣社會對於這些錯綜複雜議題的更深入認識。任何試圖將核四議題化約為單純的經濟議題(不建會損失多少錢)或科技議題(核能科技非常安全)都是膚淺的。更重要的是,核四按凸顯了新上台的扁政權與舊政權的差異所在,而我們也能從核四案一窺新政權的許多政策與主張,以下就將一一的討論這些議題。

1、能源政策:核四當然是台灣近年來最大的發電計畫,這牽涉到整個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談到能源政策,一定牽涉到供給與需求的面向,但是這幾個月的主要爭議焦點以及政府關懷重點,卻被窄化為不建核四,未來台灣的電力供給是否會有問題。在這樣的思考方式之下,電力需求以及需求成長被視為固定的,因而排除了關於電價政策以及如何促進節約能源使用等需求面向的深入討論。如此一來,電力的成長便成為長期的必然發展趨勢,因而也必然的會定期帶來需要建核電、水庫、火力發電廠等的壓力。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是一個長久性的爭議。在這個議題上,扁政權與先前的國民黨政權並沒有多大差異,因為很明顯的,不影響經濟發展仍然是停建核四的主要前提。民進黨在環保政策與關懷上或許比國民黨來得前進一些,但是卻仍未走出經濟成長的緊挎咒,這可從該黨最近的停建說帖中致力於強調停見的經濟利益,而非環境關懷清楚看出。

3、環境正義與世代間正義:核廢料到目前為止無法好好處理解決,這是大多數專家學者居民們在「再評估會議」中唯一的共同的意見。核廢料長久以來對與蘭嶼達悟族人造成的健康與文化的傷害,已經是生活在台灣享受核電廠電力的我們每個人都該感到愧疚的事。同時,不論最終儲存與何處,核廢料也必然使得後代子孫們被迫承受此千年毒物。因此,新核電廠的續建與舊電廠的繼續營運構成了台灣社會的環境不正義與世代間不正義的後果。若我們能「將心比心」,既然大家都不願意核廢料堆放在自己家園附近,那麼我們如何能在道德上說服自己支持不斷產生核廢料而必須堆在某些人與後代子孫家園的核電廠呢?在這點上,國民黨政權是知惡不改的始作俑者,而民進黨雖然在早期非常支持反核四並大力聲援達悟族人的抗爭,但在執政之後,對於這方面的關懷顯然大大的不如從前了。這不禁讓人懷疑,民進黨的反核只是作為反對運動的批判與結盟方式,而非對於環境正義與世代間正義有真正的原則性承諾。

4、政策參與與辯論:扁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差異便在這一點上了。對國民黨而言,續建核四是個多年來不容挑戰的最高政策,為了捍衛此政策,它不惜開除經濟部長的黨籍以及給予支持廢核四立委趙永清黨紀處分。相對的,雖然民進黨在黨綱上清楚的標示反對建核四,但是在「民意高於黨意」的前提下,仍然願意開放此議題來供大眾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討論。而過去這三個月的冗長討論,也的確讓社會各界與各不同立場的人們有表達與交流的機會,並使得社會大眾對於此錯綜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刻的認識。當然,有些人批評扁政權的「再評估會議」不過是一場政治拖延戰術,但即使如此,也總比國民黨的蠻悍不知反省(就像大陸共黨政權的強建三峽大壩心態一般)要進步得多。

總的來說,核四案凸顯了民進黨與舊的國民黨政權許多共同點,包括無限制電力供給與經濟成長等政策;而在環境關懷上,我們也看不出扁政權有多大的進步。只有在決策參與的開放度上,我們看到了兩個政權間的主要差異。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差異不在於實質的意識型態上(這尤其在民進黨不再堅持台獨條款之後更是如此),而在於過程性的決策程序上。我們雖然非常歡迎台灣的實踐政黨輪替,但是核四議題明顯的告訴我們,改革的路還很漫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