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中心會向上提昇?向下沈淪?
文/鄭泰安(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0.09.11
關心「國立醫學中心」前途的學者最近在報上有些討論,結論是: 政府在人事/會計制度與經費補助的限制,導致這些國立中心「將在生物科技與資訊的浪潮下逐漸被淘汰」。筆者以為問題的癥結恐怕不僅如此,
願在此略述己見,就教於賢達先進。
台灣的醫學中心分為公立(隸屬教育部、軍方與退輔會)和私立(隸屬財團法人)兩大類。上述人事會計制度與經費補助的問題主要與公立醫學中心有關,私立醫學中心有更大的彈性,這種現象在歐美國家也同樣存在。醫學界人士皆知道美國最好的醫學中心大都是私立的,州立大學醫學院一般都不如私立大學。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私立醫學中心有很健全的制度化的董事會,依據組織章程公開而透明化地運作,董事長與董事公開從社會賢達、教育界人士與醫學專家當中遴選,有一定的任期。董事會的任務主要是監督醫學中心的運作,但不介入醫學中心的人事和行政管理諸事。一般而言,其基金會財源主要來自民間與企業界的捐贈,都很充裕。因此醫學中心的院(校)長和師生們可以依照他們擬出的醫學教育和研究、服務的藍圖全力以赴。
如果以此標準檢視國內的私立醫學中心,恐怕都不及格。國內這些中心有不少是家族色彩過於濃厚,有的是董事會不健全,又過於干涉醫學中心的人事行政運作,甚至外行領導內行。前些時候台北醫學院董事會的重新改組算是比較成功的一例,因此北醫近一兩年來的進步有目共睹。台灣民眾和企業捐贈給宗教團體的熱忱較高,對其他教育研究等機構的興緻不大,除了觀念有待改進以外,前述私立醫學中心的組織制度與營運不健全也是大家缺乏信心,不願意捐贈的原因之一。國內某一醫學中心因為和宗教結合,得天獨厚地從民間累積了不少基金,然而其董事會的運作仍然無法制度化,無法擺脫人治色彩,以致醫學院與醫院始終是雙頭馬車,在研究教學方面遂難以開展。若干即將成立的醫學中心,因為醫院成立在先,恐怕也難以擺脫雙頭馬車的命運。醫院不受醫學院指揮的最壞結果,就是教學與臨床研究的沉淪,而最後導致醫療服務品質的退步。這也許是掌控董事會的「老板」看不到的,除非他(她)們有遠見。
一個醫學中心的發展應當遵循著「先有好的臨床服務,然後才有好的臨床教學與研究」以及「沒有好的臨床教學研究相配合,基礎生物科技的發展不可能帶來醫學和衛生的進步」兩個大原則。遺憾的是,國內的醫學中心近年來走向專注於「生物科技」與「營運收入」兩個極端去了。其實國內的臨床醫學研究一向沒有做得很好,健保制度的實施對此可說是「雪上加霜」,前幾天聽到我以前在台大醫學院教過的學生(目前是某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抱怨說,他現在經常要看夜間門診直到凌晨一點,以致於得了失眠症。這樣的臨床負擔還能讓他們有多少時間與精力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由於臨床研究表現不佳,多年來各醫學中心的所謂學術論文成果主要來自醫師以外的基礎醫學同仁,此乃是不爭的事實。以榮總為例,其「醫學研究中心」就發揮了此一功能。而中研院的生醫所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等醫學研究機構也不例外地偏向基礎醫學與尖端生物科技。
臨床與基礎醫學研究的整合之路何其遙遠!更遑論醫學與衛生的進步還需要加入公共衛生和人文社會相關學科的整合,後者在台灣多年來一直被忽略,也是醫學教育嚴重不足的一環。片面強調尖端生物科技,加上健保造成的營利至上,恐怕會把台灣的醫學教育帶向永遠沉淪的境地!
其實公立醫學中心的困境不僅止於制度和經費方面而已,尚有其他公立機構共同有的「人事」和「觀念」的問題。最嚴重的恐怕在於醫事人員和醫學院教師的考核制度無法落實,不用心教學做研究的教師仍然蹲著不走(榮總系統還有萬年主任的問題)。此外,「門戶之見」(in-breeding)
與「派系鬥爭」也是阻礙進步的重大原因。在歐美,很少有新的科系主任是內昇的,多半經由公開徵選而來自他校。這種作法的好處很多,外來的主任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該科系的優缺點,做改革時也少有人情包袱。而原科系的同仁「勇於內鬥」、「搞派系」用途也不大,因為主任不會是他們任何人。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就要在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上好好表現,累積足夠的資歷去他校應徵更高的職位,不要把精力消耗在無謂的鬥爭之上。目前國立醫學中心雖然有不少科系主管(甚至院校長)採取公開徵求方式,但圈內人皆知其為形式化,挑中的人多半還是早已內定好的自己人。
最近聽到醫界朋友以「台大長庚化,長庚台大化」來形容目前醫界的演變,頗為有趣。這話的意思是台大醫學中心想學長庚的經營之道,而長庚醫學中心的新主事者想挑戰營利至上的傳統,在教學研究服務上更上一層樓。
如果王永慶先生能夠晚年堪破「不捨不得,有捨有得」的人生至高哲理,那真是長庚員工與病患之福 (也許主治醫師與教授不必再每天簽到,再被視為生產線上的一環?)。至於國立醫學中心的未來,除了「東施效顰」與抱怨政府之外,恐怕還是先從內部自我改造著手為宜。至於要求教育部開放基金會與轉投資,以及公辦民營,可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使醫學教育與研究庸俗化,應該慎思而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