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真的行情看漲嗎?
文/林繼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台灣人對於數字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是令人驚異的。每天股價指數漲跌幾十點,各媒體就能立刻提出精闢的解讀(但不知道為什麼事前不告訴大家);失業率攀升兩個百分點,電視評論家就能在數字發佈的數小時內告訴觀眾問題在哪裡(那經濟學家為什麼要花半年寫一篇論文呢?);產業外移?全民都知道那是「戒急用忍」的錯!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訝異的。我們的電視公司不是收視率上升一個百分點就要開香檳慶祝了嗎?幾年前大家樂流行的時候,不是有人看到樹枝的形狀就知道明牌了嗎?
這兩個月的最新話題就是「一國兩制」。好幾位前政府高官都說,「台灣民眾支持一國兩制的比例急速上升」;連現任陸委會主委也說「過去支持一國兩制的只有個位數,五二○後成長幅度相當驚人」。對岸政府的興奮就不用說了:中共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就指出,「台灣陸委會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贊成一國兩制的從百分之三上升到百分之十五,非常能說明台灣民眾對國家統一的期待」。台灣有立法委員立刻闡釋張先生的發言,說「一國兩制的支持者成長了五倍」;許多媒體工作者和學者則非常盡責地尋求解釋,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的飛躍導致台灣人國家認同的轉變,有人認為這是對台灣前途的失去信心,甚至有人歸因於中共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成功(持此論調的人,可以先去中文大學網站http://www.cuhk.edu.hk/ipro/000509(2).htm看看人家的民調再說)。
其實,張銘清先生所引的陸委會民調,正是「一國兩制看漲論」的來源之一。也正因如此,回到這個民調也是正本清源的最佳途徑。從陸委會的民調(請參考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900325/9003_8.gif)中,可以確知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這份起自八十年一月終至九十年三月的民調,是不同調查單位所進行的。某些非學術單位所作的調查,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明顯高於他者。這種差異可能來自問卷設計。
第二,即使包括這些單位的資料,從八十年一月到八十九年四月,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還是起起落落,無法用任何統計模型推出「上升」的趨勢。這些值的平均值是7.4%%,中位數8.1%,標準差2.2%。
第三,陳水扁總統上台後的兩次民調顯示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分別為12.2%和16.1%,看起來是比之前的數字高,但差別並不如一般預期那麼大。如果我們對照其他單位發佈的民調,可以發現上升的相對幅度很接近。一國兩制的贊成比例是有增加,但並非「急速」。
第四,也是最有趣的是,不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並未明顯下降(即使考慮最近的兩次民調亦然),其平均值是77.2%,中位數是76.6%。換言之,一國兩制的新支持者,最可能來自以往沒有表態的民眾。
張銘清先生所引的兩個值,剛好是最低和最高的。如果只是任意取兩個值,我們不也可以說「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在下降」?台灣的股票市場重短利而輕基本,台灣的政治市場也重情緒而輕實質。例如,連戰先生所提的「邦聯論」是何其重要的主張,但媒體或學者對其內涵的討論卻非常稀少。「一國兩制」就更不用提了,有幾個人說得清楚?連江澤民自己的講法在北京和香港都不一樣,難怪有台灣的名節目主持人說:「我最支持維持現狀了,所以贊成一國兩制」。不管是短利還是情緒,都是一種集體的心理狀態:大家都沒信心,同時賣出,股票當然跌;別人都在談「錢進上海」、「一國兩制」,我不跟進不就落伍了?久了以後,短利變成基本面,情緒也變成實質。「一國兩制支持度上揚」這種說法(注意,只是說法)的大行其道,反映的是經濟衰退、彼長我消之下的不安與挫折,是徬徨之後的新寄託。這些是情緒,但是相互感染的結果,真的可能造成數字的上升。不論如何,如果支持「一國兩制」的人搞不清楚他在支持的是什麼,這種支持度就可以被另一種具有同樣吸引力的方案所替代。如果人民不夠理性的話,執政者真的只要「得民心」就好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