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請正視逐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問題

文/李丁讚 (清大社會所教授,澄社社員)

2002.08.19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昨(十七)天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去年我國高低所得的差距已經擴大到空前的6.39倍,也就是最高五分之一者的收入是最低五分之一者的6.39倍。前年,這個數目字是5.55。其實,台灣的高低所得差距從1960年代末期就開始下降,到1980年降到歷史的最低點(4.17),之後就逐年緩慢升高,1986年時升到4.60, 1996年時升到5.38. 前年是5.55,去年才突飛猛進提升到空前的6.39倍。這個數目已經超過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她們去年的高低所得差距分別是4.54.8倍。

為什麼台灣的高低所得差距在七0年代會逐年下降,可是在八0和九零年代又逐年增加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產業結構的變遷。簡單地說,從六零年代末期開始,台灣進入工業化的年代,加工出口區和各種小型工業區的設立,客廳既工廠,也為廣大的工農大眾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提高了社會底層的收入水平,因此,整個七0年代,高低所得差距逐年縮小。但是,進入八0年代之後,台灣的工業結構逐漸由勞力密集轉變成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尤其在九零年代以後,高科技產業更迅速興起,誕生了所謂的科技新貴。另一方面,各種傳統產業則紛紛關廠或出走,廣大的工農群眾難逃失業或減薪的命運,高低所得差距也就迅速擴大了。

在以上社會變遷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台北市去年推出的上億豪宅,被搶購一空。但繳不起子女學費的家庭,卻也愈來愈多。富者與窮人之間隔著一條愈來愈深的鴻溝,台灣社會的和諧與完整,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碎裂支解,富人與窮人之間開始對立、仇視,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不安,犯罪率和自殺率節節升高,各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翻開報紙,幾乎每天都有因貧窮而犯罪或自殺的消息。今天的報紙就報導,南投縣埔里鎮謝伯文,因貧窮負債,經不起債主吹討,遂一家四口集體自殺。兩天前,社會版頭條新聞,清大畢業生盧忠楷,因母親罹患癌症,為了籌措醫藥費而患下恐嚇勒索的案子。這類消息,幾乎每天都有。似乎,人在極度貧窮之下,尤其在貧富懸殊的對照下,很容易(恐嚇)殺人或自殺,或患下其他各種刑事案件,去年的自殺率和犯罪率也都因此而明顯上升。其實,這些都還屬於個人案件。貧富差距如果太過懸殊的話,不只社會治安會出問題,甚至會引起社會動亂。目前中國大陸農村,暴動頻傳,最主要因素是大陸在經濟改革之後,貧富太過懸殊的緣故。前一陣子,阿根廷首都有幾十萬失業工人同時湧上街頭,讓阿根廷社會動盪不安,經濟也因此全面崩潰。這些例子也許太過極端,台灣當不至於此。但高低所得差距在一年之間,由5.55提升至6.39。幅度大得讓我們不能再忽視問題的存在了。

因此,我們在此要鄭重呼籲當局,應該要認真來面對台灣的貧窮和失業問題,除了做好各種社會安全和福利政策之外,要更積極地從產業政策著手,以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目前,政府正大力鼓吹高科技產業。但是,從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科技產業雖然提高了台灣的國家競爭力,但卻也是台灣從八0年代以降,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主因。因此,我們要提醒當局,政府在極力提倡高科技產業時,更應該注意產業的多元化,切忌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這樣做,不但經濟上不會穩定,更會造成社會不安。在這個意義下,所謂的傳統產業或一般的中小企業,實有其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要特別強調的是,所謂產業的多元化,除了高科技和傳統產業之外,我們更要注意『異類』經濟的開發,包括合作經濟,社區經濟或文化經濟等。只有把經濟做多元、多面向和多層次的開發,讓經濟發展真正鑲崁在社會和文化的脈絡之中,經濟發展的果實才能真正為人所用,經濟與社會才能共容共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