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跨黨選舉合作 不應流為利益交換

文/王業立(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2000.10.23 中國時報


 為了打贏明年底的選戰,民進黨中常會日前通過黨內「全面執政規劃小組」的提案,明年底的縣市長及立委選舉,「不排除跨黨合作」。謝長廷主席進一步解釋,有些縣市民進黨不是縣市長、立委都能當選。可適度進行跨黨合作,在縣市長及立委選舉時「互相支援」,且合作對象視地方情勢而定,不限定政黨,而以民進黨能發揮關鍵作用地區為先。換言之,為了縣市長及立委當選席次的極大化,在民進黨支持度較低的縣市,民進黨不排除與非民進黨籍人士合作甚至「交換」。

 姑且不論這樣的想法是否太一廂情願,如此公開的宣示對於國內政黨政治而言,的確是項「創舉」,許多人一時之間可能還會覺得相當突兀。事實上,在其他許多的民主國家中,如此公開的進行跨黨合作甚至結盟,並非是罕見之事。例如第四共和時期的法國,國會選舉採比例代表制,選舉法規即允許可以單一政黨或政黨結盟為基礎來分配席次。第五共和時期,法國國會選舉改採兩輪投票制,在第二輪投票前,在不同選區中公開的政黨結盟更是常態。當今許多的東歐或拉丁美洲國家中,在選舉過程中公開的跨黨合作也常有所聞。

 而在台灣,由於現實面與制度面的雙重素,使得明年底的選舉,各主要政黨都不敢完全排除跨黨合作的可能性。就政治現實面而言,由於明年立委選舉的結果,很可能是三黨不過半。不管誰的席次較多,只要是不過半,三角形兩邊之和恆大於第三邊,任何兩黨的結盟掌握了過半的席次,均可以「代表最新民意」為後盾,要求主導新政府的組成。此種在選後極可能出現的政治現實,迫使各主要政黨從現在開始,即不得不思考在選前即進行跨黨合作的可能性。而從制度面而言,只要立院不提前改選,明年底立委、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很可能同時舉行,有許多的職位,包括縣市議長、副縣長,都可以做為政黨之間合作交換的籌碼。更何況台灣的立委與縣市議員選舉,皆是在複數選區中進行,本質上並非是個零和賽局,如此更有利於政黨或派系之間的分配與合作,以各取所需,各自尋求席位的極大化,以共創雙贏的空間。

 然而儘管各政黨可能各懷鬼胎,各自計算對自己最有利的合作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上,仍有許多問題尚待克服,並且極易陷入「囚徒的困境」而致使合作破局。更何況這賽局還至少牽涉到三方之間的互動關係。首先,所謂的跨黨合作除了競選時的合作外,是否還意味著選後共組聯合政府的可能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許多重大政策是否在選前即應尋求某種共識?否則如果只是競選時的政黨合作,那就如同「一夜情」般,很難獲得各自支持者的認同。其次,所謂的跨黨合作,究竟是具有「全國一致之性質」,還是具有「因地制宜之性質」?如果是後者,會令選民覺得好像「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不但政黨全國性的政見訴求難以啟齒,總統與各黨黨主席們至各縣市助選時恐怕也會人格分裂。

 而各政黨目前缺乏彈性的提名制度,可能也要因應未來可能的跨黨合作而做適度的修改。例如民進黨與國民黨皆以黨員投票與民意調查決定提名人選,如此將不利於政黨之間的人選「交換」與「搭配」,而民進黨更在年底前就要決定各選區立委的提名額度,如果提名額度已定,跨黨合作的空間更將大為縮小。最後,在明年底以前,國民黨是否會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時機進行倒閣,也是影響跨黨合作與否的另一個重要變數。固然目前國民黨掌握立院過半數的席次似乎無意倒閣,但好日子終究只有一年。為了未來三年著想,如果橫豎席次都會減少,國民黨當然有可能選擇一個可能損失席次最少的時機進行倒閣。當然倒閣後,阿扁是否真的敢順勢解散立院提前改選,那又是另一個理性選擇的問題了。

 以國外的經驗來說,選舉時與選舉後的跨黨合作不是不可能,但意識形態的相近性與彼此之間政策的相容性仍然是談合作最重要的前提。如果純粹只是為了勝選而做露水鴛鴦式的合作,不但政黨將喪失了理想性,台灣自主性高的選民們也終將做出最後的裁判。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澄社社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