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六分之一的政黨輪替

林繼文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

中國時報 2003年二月十九日 第十五版


      

情人節,國、親兩黨主席連戰與宋楚瑜簽下了盟約。可想而知的是,政黨精英間的愛恨情仇,必然是未來一年台灣政治舞台的主戲。然而,看戲的觀眾,是不是只能鼓掌或跺腳,頂多票選最佳主角?高層的分合,對於基層的人民究竟有什麼意義?
有人認為,國親原本一家,重逢只是必然;如果三年前國民黨不分家,陳水扁根本沒機會。然而,這不是說,台灣過去三年的政黨輪替反而是歷史逆流?國親重圓,會不會表示威權之鏡根本未破?果真如此,民主化不也夢幻一場?這個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台灣的政黨體系。

台灣的政治觀察者常常指出,民進黨不管選舉輸贏,基本面並沒有明顯的消長。回顧過去十多年台灣的選舉史,的確可以印證這種看法。

就以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民進黨在過去五次平均的得票率是三一.五%,標準差竟然只有一.六%。過去三次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平均得票率稍高,有四三.三%,但標準差也只有一.七%。陳水扁兩次選台北市長,第一次拿四三.七%勝選,第二次以四五.九%敗北,就獲票能力而言其實差不多。總體來看,民進黨從未在全國性的重要選舉中攫取半數以上的選票;這兩年執政飽受批評,要達此目標更是不易。如果國親聯盟又運作成功,陳水扁在明年勢必有場苦戰。
但國親果真能合嗎?這當然和政黨理念、領導人作風有關,相關評論也多有論述,無須贅言。然而,一個更基本,卻鮮少引起注意的變因,正是民進黨的穩定規模。

不信的話,請算算以下對不對:如果國、親兩黨結盟並希望聯合勝選,必須滿足三項要件。第一,民進黨的獲票能力不能高於二分之一,否則在野黨再怎麼合作都是枉然。第二,民進黨的獲票能力不能低於三分之一,否則國親兩黨必有一者得票高於三分之一,獨自勝選即可。第三,既使條件二成立,國親兩黨任一者仍不能明顯勝於民進黨,否則優勢者無必要組成聯盟。二○○○年大選時,陳水扁甫敗於台北市長選舉,很可能連條件二都無法滿足,而宋楚瑜聲望卻處於頂峰,使條件三也不見得成立。二○○四年的選舉,情勢有了變化:宋楚瑜費盡功夫,只求維持氣勢,更遑論想獨勝陳水扁。再加上泛藍選民的壓力,條件三自然成立。

當然,另一個原因也不能忽視:沒有人會相信,挾著執政優勢的陳水扁,得票會低於民進黨的基本面。所以,條件二也成立了。請注意,這個條件的成立,是因為大家預期陳水扁的得票會上升,而非減少。所以,獲票能力的上揚不見得都是好的,除非一舉衝過百分之五十。至於連宋,同理可證:如果泛藍勢力大幅增長〈例如高達三分之二〉,搞不好就是內鬥的開始。

上面這些數字,不過是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差別。這六分之一,源自穩定的政黨結構,卻可能對民主化的走向帶來迥然但不易預測的差異。難怪台灣政壇每天都很熱鬧,卻沒什麼新鮮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