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中間」突破

林繼文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

中國時報 2003年三月十九日 第十五版


      

星期一,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在行政院門前發動靜坐,要求政府實現「核四公投」的承諾。同時,隨著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高呼「台灣改國名」,「五一一正名運動」也在等著陳總統。林、李兩位都是陳總統的戰友,此番進逼究竟所為何來?
  有人認為是雙簧:林、李兩位前主席固守民進黨基本票源,再加上陳主席的「新中間」,泛綠就可過半。如果這種臆測正確,陳總統的民意支持度應該是逐漸上揚的。但實情似乎並非如此。事實上,民進黨的競選主軸已經悄悄由「新中間」轉為「拼經濟」,顯示陳總統非常清楚自己所面臨的挑戰。
  「新中間」其實是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在二搶一的選舉競爭中,唯一的勝選策略就是站穩中間位置:左右兩側的選民即使不滿意而投給另一位候選人,也無法取得過半的選票。在政治學裡,把這種情況叫做「中間選民定理」。明年總統選舉如果泛藍、泛綠各推一組參選人,正是處於這種情勢。那麼,想要爭取中間選民的陳總統,為什麼會面臨左支右絀的困境?「中間選民定理」其實沒錯。錯的是運用者忽略了幾個前提:
  第一、選舉必須是二搶一。總統選舉固然可能是如此,但立委選舉卻不然。對於台聯或親民黨而言,後者才是主戰場。政治學有別的理論告訴我們,在台灣立委選舉所採用的多席次單記非讓渡投票中,競爭者是往兩邊跑的。可是明年不是先選總統嗎?其實陳總統也瞭解,到了投票時李登輝還是會支持他的。重點是,我國的立委選制已經形成多黨制的格局,總統選舉的合作只是暫時的。當民進黨遭受來自左側的攻擊時,處於右側的泛藍並不會出手相助,因為這已經是多邊競爭,不能運用中間選民定理來理解。陳水扁,時時刻刻都面臨身為總統和黨主席的矛盾。
  第二、必須假設選民都會去投票。假設在二搶一的選舉中,某位候選人站穩中間,另一位在他右邊一點,但左側卻有少部分的選民沒去投票,結果輸的會是中間那位。民調上之所以一再呈現各黨基本支持面,原因也是有許多「中間選民」沒有表態。弔詭的是,最後決定輸贏的往往是這些人,但其聲音卻沒有兩側來得大。所以,陳水扁之所以會左右擺動,原因之一就是「不投票」的可能使選民的意見分佈也呈左右擺動。
  第三、「中間選民」在乎的不只是競選者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更是政府的施政績效。這倒不是說這些選民特別現實,而是因為居於「中間」者,意識形態原本就較淡薄,以致投票行為受到施政表現的影響相對較深。也正因如此,執政者必須有清楚的政綱,才能在政策難以施行時尚能取得這些選民的諒解。
  從核四案、晶圓廠案到農漁會改革案,陳水扁都因來自側翼的牽制而不能遂行其目標。其根本困境,就是想在多黨競爭的格局裡搶佔中線,結果反被左右包抄。這或許可以稱為「中間選民第二定理」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