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自殺也有社區流行嗎?

鄭泰安(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精神流行病學會主席 澄社社員)

自由時報 2003年六月十七日 第十五版 澄社評論


      

幾天前,衛生署公佈了去年全國十大死因,自殺與過去三年 (1999年起) 一樣位居第九,不過其年死亡率則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十,亦即官方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台灣的自殺死亡率明顯增加,每年每十萬人皆超過十人 (去年達13.6人)。台灣在1980至1986年的年自殺死亡率也超過十人,在1973年之前皆超過十人,1964年更高達18.7人,其實台灣過去五十年來約有三分之二的年份自殺死亡率超過十人,將近一半的年份進入十大死因。在全球的評比,十人以下屬低自殺死亡率國家 (以回教國家為主),十至二十人屬中自殺死亡率國家 (例如英、美、日等已開發國家),二十人以上則屬高自殺死亡率國家 (例如東、北歐、斯里蘭卡)。據自由時報六月十一日報導,衛生署官員表示台灣的自殺行為「也出現社區流行效應」。

許多精神疾病與自殺、吸毒、酗酒等等異常行為「一直都有」社區流行現象,這是「精神流行病學」的基本知識,這門課我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了快二十年,年年強調這個現象,絕對不是現在才發現台灣的自殺行為「也出現社區流行效應」。自殺的社區流行效應與SARS 一樣會致命,台灣每年有三、四千人死於自殺,可是自殺顯然沒有像SARS一樣造成什麼社會衝擊,為什麼?

首先,SARS的病源是一種具體的病毒微生物,經由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而傳染,個人的抵抗力效果有限,有無發生直接接觸才是關鍵。由於感染力強,容易形成急速的群聚感染與社區流行,其致命性又比一般流行性感冒高,也就很快地造成民眾的恐慌。自殺行為的病源不是具體的微生物,而是某種病態的想法、暗示 (譬如: 活得那麼痛苦不如早點解脫),經由直接 (譬如家人、同學、軍中同袍等) 或間接 (譬如媒體報導) 方式傳染,個人的抵抗力則是最重要的關鍵 (心理健全的人再怎麼接觸自殺的喧染報導,也很難以感染病態的想法而自殺;相反地,那些本來就罹患憂鬱症、生活中又遭遇重大挫敗的人,就比較容易感染病態的想法)。相較之下,自殺與其他精神疾病的社區感染多半是緩慢進行的,很少有急速的群聚感染與社區流行,也就不易造成民眾的恐慌。

其次,一般民眾當然認為SARS是醫療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自殺可就不然。台灣一般民眾極度欠缺精神醫學知識,他們不知道「精神上有病的人才會自殺」 (同樣是久病的老年人,如果沒有罹患憂鬱症就不會自殺)。既然一般民眾多半將自殺歸因於社會環境因素 (失業、失戀、久病、考試失敗等等),自殺也不致於造成集體恐慌,民眾與政客自然懶得去理它,西方先進國家的衛生官員對自殺防治的重視,五十年來在台灣從未看到也就可以了然矣!

其三,身體的疾病人們不會引以為恥,自殺與精神疾病則否。自古以來,「精神有病」總是羞為人知,欠缺精神醫學知識的民眾尤甚,當然難以啟齒要求政府改善精神醫療、防治自殺。

其四,談到疾病造成的生命、財物損失,一般人總是「近視」的,SARS造成的生命、財物損失擺在眼前,而要錢不要命的台灣人對財物損失 (國內生意與在中國的商業利益) 的焦急更甚於他們對生命健康的耽憂。自殺看不到眼前的大損失,何來焦急耽憂?雖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到公元 2020年,與自殺最有關的「重鬱症」將成為第二大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疾病,對於「近視」的台灣人而言,這還相當遙遠的呢。

若考慮一個國家的長遠利益與永續發展,自殺以及所有精神疾病的防治當然十分重要,政府責無旁貸,民眾也必須積極正視。報載衛生署陳署長表示在他任內會全面加強心理衛生作業,我們除了拭目以待,也應當積極配合、積極監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