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走入農漁村,品賞優質的休閒生活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澄社社員)

自由時報 2003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十五版 澄社評論


      

夏日炎炎,蟬鳴吁吁,正是休閒避暑伏居,修養心靜自然涼的好時光,哪知今年多事,SARS、公投、劉文聰的台灣霹靂火才止息,又來教改,煩得大家心不安、身不寧。
休閒不是偷懶,而是一種生活的品味、品質,人要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生活並不是要像熱鍋上的螞蟻。日有陰晴,月有圓虧,生活本來就有不等的張力,而休閒是生活韻律中應有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環。認同了這樣的理念、界定之後,那麼休閒就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換句話說,休閒就是一種產業,就該享有現有資本主義下,政府的一切優惠措施。
到那兒品賞優質的休閒生活?政府積極發展休閒農漁業已有多年,但長年在「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的指導下,農漁民成了生產工具,生活沒有品質。當務之急是如何彰顯農漁民的生活品質和品味?如果只是斤斤計較於他的國民所得,而沒有強調他的健康、快樂,他跟大地互動所獲得的生命意義,那麼整個休閒農漁業就迷失了發展方向。生活不能用錢來代表,而是要用快樂、服務的品質來呈現。為政者如果不能夠讓財經決策人員體會、體驗到生活的品質,而一再以錢、以物質享有量做為衡量標準,那麼營利與營生之間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衝突,也會誤導農漁民的生活價值。
最基本的是要打破以營利為主的生活態度,而恢復營生的生活態度。人為了生活而執行生產,發揮大地的生產力,不貪婪就不會破壞大地的生態,這樣我們就有快樂的生活、大地的關懷、永續的指望,三生才能夠和諧,完整的生態保全才是永續的根基。
農漁業要發展什麼?是為了養生、為了大家的生活所需;又因為農漁業跟大地有直接的關連,是綠色的、永續的,可藉由這個理念營造一個後花園,讓都市生活的人,來這邊休閒、體驗大自然。
農漁地區大多比較自然,有大自然的美景,能讓人「即境即悟」,然而也可以藉著造景來啟悟。試以金門為例,以大地造景的方式可以使產業變成景觀特色。在台灣,冬天時會撒油菜仔使得大地一片黃,如果金門也用這種方式操作,只是落入東施效顰而已。金門本身有麥、高粱,這兩個是台灣沒有的。如果用大地造景的方式,將種植的麥、高粱按照一定的圖式來排,從高處看有壯麗的圖案景致,也可做成迷宮讓人家來玩耍,此外麥梗、高粱梗還可以做成手工藝品。這樣就能藉由契作的形式指導農民耕作,除了維持了農業文化之外,更推廣出大地造景的功能。年年不一樣的大地造景圖,就可年年吸引大量遊客。
當農漁業不再只提供人們所需的吃,而是經由棲地的復育,讓遊客來欣賞這些鳥獸生命,休閒農漁業也就是一種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人的行為,是文化的表徵,地主及遊客都在無形之中表露出對大地的作為。在發展的層面上,要注意大方向:「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才是生態旅遊的賣點,也是當地老百姓的營生策略。農漁民提供遊客休閒的活動中,應該給遊客高品味的、高層級的休閒體驗。如果仍然維持在猛吃、猛玩、猛用物質的形式中,而不是內觀、內省、內在沈潛的修養修行,那就是錯誤的發展方向。
在策略聯盟發展上,農漁村社區,本來就是一個相互支援的系統。此外,米、水果、魚蝦等都是大地的產物,雖然需要非常不同的生產技能,可是都依賴著大地,更重要的都是一群依賴大地生活的人,在經驗上應該多多合作交流。事實上這也才符合整個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策略,必然是要人跟人要合作,人跟其他的生命要合作,人跟大地要合作,才有可能永續。
常言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現今更要倡導「休閒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