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何去何從?
黃秀端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澄社社員)
自由時報 2003年八月十八日 第十五版 澄社評論
最近好像一夕之間各式各樣的教改團體或反教改團體突然活躍起來,提出各種相互矛盾的批評。九年一貫、一綱多本、多元入學、建構式數學、師資多元化一下子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令人困惑的是,這些理念在過去也曾經經過很多的探討,才付諸於實行的;若是一無是處,當初為什麼有人主張要實施呢?
九年一貫強調國小六年與國中三年課程的連貫;一綱多本原先是要讓老師有更多的自主空間;多元入學是要打破表面公平,但是用單一且唯一的標準來取才的聯考,讓那些不適合用聯考單一標準的學子也有機會入學;建構式數學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著重學生的解題、溝通、推理和聯結的能力;師資多元化打破師資由師院壟斷的現象。這些理念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問題,為何實施後,問題層出不窮呢?
我們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結構,這個結構無法打破,再多的教授提出教育重建宣言都將無濟於事。家長拼命要小孩擠進明星學校,而學校本身以及家長也都以教出多少進入明星學校的學生來衡量老師及學校之好壞。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生的選擇與偏好完全被漠視,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成績不好就是壞學生。前者被視為瑰寶,後者被棄之如敝屣。記得四年前,我們有一群不希望孩子們受這麼多升學折磨的家長提出非常簡單的訴求:「尊重孩子,絕不打孩子;減少考試,不用測驗卷
」。這樣的訴求竟然在很多學校吃了閉門羹。在此過程中,我們經常從學校及老師方面得到的反應是,「不打孩子是不是就是不要我們管孩子了?」,「不考試、不做測驗卷,如果他們考少某個濫高工誰要負責?」而當兒子班上兩位成績很好的女學生想要留在社區高中,而放棄就讀北一女、中山女高的機會時,卻必須承受來自學校多位老師的壓力,因為上明星高中的比例一直是我們衡量這個學校的標準。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當然無法容忍建構式數學,因為它強調在解題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容忍他他們有不同的解法,但並不強調唯一的解題方法,也不特別強調快速計算能力。而數學考試強調的若是要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很多的問題,當然大家會覺得他們的程度低落。一綱多本在升學主義作祟下,成了學生的夢魘,因為大家害怕考試時若出現我們用的教科書沒有談到的內容怎麼辦?因此就拼命到補習班學習各版本精華。僅管教育部說題目不會這樣出,但是沒有幾個家長聽得進去。多元入學的推甄與申請分發,本來是要給有某些特殊才能的學生有不同的升學管道,卻造成家長不管小孩願不願意或有無這方面的資質,而拼命去補才藝,無非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以致被批評為只有富人的小孩才有機會。可是他們忘了,即使小孩沒有任何特殊才藝,他還是有考試分發的管道呀!也就是說,如果不想上才藝課,用考試分發的方式,也可以上想要的學校。
我覺得基礎教育最重要的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多元發展。然而升學的緊箍咒如果沒有拿掉,家長與老師的觀念沒有改變,在升學主義之下,只有成績好的學生被視為寶,所有改革將被扭曲。最後,我不認為教育改革只是教育專家的事,任何人都有權利來關心教育,包括家長、老師、甚至學生。但是在大家關心的同時,也不希望教育的議題成為政客操作的議題,果真如此,絕非學子之福。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