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式的社會福利政策
王國羽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澄社社員)
中國時報 2003年八月三十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民主政治的優點是任何政客與政黨所提出的各種主張,總有機會實踐與被檢視。當整個社會隨著明年的大選,開始作各種的口號與宣傳時,社會福利政策再次被它自己的宿命預言所限制,無論在野或是執政,目前社會福利政策已經失去政策的討論空間,只有競逐的選舉語言與支票。政府在選舉年之前,提高各種津貼的給付額度,雖然行政院辯稱因為幾年沒有調整,到了調整的時機。但是這樣的政策運作,在以往可能可以發揮政策支票換取選票的效果,但是過去幾年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與願景,不但沒有隨著政黨的輪替對制度本身做根本的建制與改革,整個社會福利政策的推動,反而形成每四年才被重視一次的宿命。因此,這樣過度政治動員考量的社會福利政策,能在這次選舉中發揮多大的效果仍值得觀察。
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歷經雷根總統的執政,社會福利方面聯邦政府角色的縮減與減少支出,形成所謂新聯邦主義的社會福利政策風潮,政策下放、經費由各州自籌與主導政策的方向。對各種不同階級的美國人民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美國的貧窮人口更處於不利的狀態。當時美國學術界展開有關雷根政府政策的研究,主要的問題是為何這些不利的政策推出,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與對公共政策的辯論,為何影響眾多人福祉深遠的改革卻無法得到被改革者的回應呢?在一九八一年耶魯大學的Hochschild教授出版一本有關美國人對所謂分配正義信念的書,這本書提出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政黨或經例如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潮的過程,哪麼是不是一般美國人因此就欠缺對所謂社會正義與分配正義的信念呢?書中採用福爾摩斯的問話:為何狗在半夜沒有叫呢?通常狗都會善盡看門的職責,如果狗沒有叫,可能比狗叫更值得注意。她的研究結果非常的有趣,美國人贊成或支持所謂的分配正義,但是卻反對繼續採取殘補式的分配政策。
過去十幾年台灣各種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提出,就如同試圖引起社會民眾注意的誘餌,政客希望這些誘餌在選舉時能發揮影響。誘餌式的社會福利政策,短期內也許可以達到引起注意的目的,但是長期來看,當人民被這些誘餌式的福利口號制約時,政客只有不斷加強誘因,否則被制約者會失去對誘餌的興趣。過去十幾年,我們看到隸屬不同政黨的政客,將社會福利政策當作短期政治選舉炒作的工具,無論是在野或執政,都欠缺對台灣人民應有的起碼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加以規劃,繼續漠視社會貧富不均的距離加大,漠視未來人口繼續老化對生產、教育、工作、照顧、撫養的影響。不斷的政治動員過程中,消耗社會成本,因欠缺對未來社會福利政策清楚的規劃與交代,長期而言對拋出誘餌的政客與習慣於短期獲利的民眾都不是好事。當有一天,政客發現這些誘餌再也發揮不了作用時,民眾發現這些短期的政策只有四年一次時,飲鴆止渴的社會福利政策不過是包了糖衣的毒藥,沒有任何一方贏家,我們社會只剩下稀少的資源可供再分配。作為社會福利學界的一分子,實在無法繼續容忍這種不負責任採取短期誘餌式的社會福利政策繼續的上演。希望所有對這塊土地仍有盼望,仍有熱情的大多數沒有發聲的人,拒絕再一次的被政客短期誘餌式的社會福利政策所引誘。讓社會福利政策回到公共場域的辯論與討論,社會福利政策不是以解決私人困擾為主,它是公共議題,無論是否是當前社會福利政策的受益者,都應發出聲音。執政者應謹記歷史紀錄是永遠的,欠缺公共參與與辯論的政策,都會面臨被檢視與驗證的命運。何其悲哀台灣人民發現自身的社會福利只有四年被重視一次,何其不幸這樣的政治動員高於政策討論的政策宿命,我們社會究竟要忍受多久?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