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麵式的教育投資
洪裕宏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澄社社員)
中國時報 2003年九月六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教育部近日推出「五年五百億」投資案,計畫五年內讓一所國立大學擠入世界前一百名,十個系所登上亞洲第一。似乎辦高等教育像蓋摩天大樓,只要投入資金,假以時日,世界第一高樓就會矗立在台北街頭。可惜辦教育不像蓋大樓,需要以很長的時間從事很樸素踏實,不易獲得掌聲的基礎重建工作,絕非如速食食麵能解一時飢餓卻沒什麼營養。「五年五百億」案令人擔心是教育部繼「追求卓越計畫」之後的另一個「速食麵」計畫。
「五年五百億」計畫到底依據怎麼樣的高等教育理念?初看之下,這個計畫與其稱之為提升高等教育計畫,不如稱之為提升學術研究水準計畫。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是砸下巨資,製造出幾篇研究論文,培養幾位學術明星,就夠格自命為一流大學。一流大學的條件是多面向的,絕非只算研究論文的質與量。五百億想必可以為納稅人「買」到幾篇好的學術論文,卻買不到好的高等教育。美國有許多一流的大學或學院,以傑出的大學教育品質著名,其教師的研究水準卻不見得出色。這些學校以辦大學部為主,並未成立研究所。提升研究水準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當然有關聯,卻非同一件事。台灣國力有限,我們不能不質問教育部,目前教育投資重點應在提升少數系所的研究水準,還是全面性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五年五百億,一年一百億。一百億等於陽明和中正這樣規模的大學十年的預算。「追求卓越計畫」二梯次共用去了二百億以上的經費,等於中等規模國立大學二十年的預算。到底「卓越計畫」二梯次執行下來,研究提升了多少?高等教育改善了多少?學術界早就流傳一些未經檢驗的傳言,認為這些計畫(包括大學整併計畫)多多少少都是為了合理化少數學術明星「搞」計畫經費而設的名義。某些學者預言,每三、五年這些學術明星就會創出一些新點子來合理化其大筆研究經費之需求。有一位參與「卓越計畫」的台大教授在座談會上抱怨,他抽屜中隨時必須準備好一些計畫,以應付突然而來的大型計畫的申請案。他認為目前大家並不缺研究經費,而是缺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
最近幾年來教育部所提出的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之計畫案,多脫不出清末民初的「船堅砲利」思維架構,以為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只學表面,就能成功移植到國內來。辦大學也只學表面。西方一流大學的基礎在堅強的文理學院。你絕對找不到文理學院很弱,卻仍配稱為一流大學。反觀台灣,竟無一所大學擁有一流的文理學院,如何可能只靠投資一些經費就可以擠身世界名校?這反映了教育當局與各大學領導階層無一瞭解什麼是理想的大學。台灣大學是最有希望成為一流大學,卻有一個積弱多年,內部鬥爭慘烈的文學院。當年捲入政治鬥爭的哲學系,在台灣邁入民主社會已逾十餘年之後,也未見改善。從未聞台大當局有何改善哲學系與文學院之具體方案。許多台大教授認為,文學院不強,整個台大就沒希望。文學院與理學院承擔大學基礎(通識)教育的大部分重任。文學院不行,這個基礎教育就跨了一半。
對「五年五百億」投資案,咸信學術界許多有識之士都不敢寄予厚望。每年一百億之經費可能仍然又落入少數已經在執行「卓越計畫」的學術明星手中。長期以來,職掌研究經費分配的國科會,其發掘傑出學者,給予實質支持的判斷能力,早就令人質疑。問題最嚴重的是人文處。人文本就積弱,各大學之派系鬥爭不幸又延伸到人文處。主事者不敢負責,沒能力做正確的學術判斷,導致在學術界內部也造成權勢當道。在此學術環境下,「五年五百億」幾乎註定要失敗。教育部何必飛蛾撲火?若真要提升高等教育,何不將五百億用來改善大學之文理學院?五年一個階段,來規劃一個二十年提升文理的長期計畫。這種作法可能樸實無華,沒有掌聲;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才真正有希望。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