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2年八月二十七日 第十五版 自由廣場
《溪邊和官員心裡高聳的堤防》
台北市長在巡視大坑溪四分溪堤防工程時,表示堤防加高,讓人感覺很鬱卒,但是為了防洪,還是得做,他要求工務局及養工處加強堤防綠美化。其實,當堤防已經築了起來,對生態和景觀的破壞已經形成,綠美化已經於事無補。在規劃堤防和整治河川時,就必須同時做好生態保育和景觀規劃的計畫。市府硬是工程掛帥,對類似建議只是虛應一番。在堤防規劃過程中完全不考慮景觀和生態,在強行築堤完成後,才來假惺惺地採納居民建議強調景觀綠美化,甚至吃居民豆腐,說以後由當地居民認養。市政府以水泥工法罔顧生態與民意,把生態景觀大肆破壞後,竟然丟給民眾去處理。
去年的水災,讓市府高層陷入只興建堤防的困境,工務單位就為所欲為,以最簡便最快速的水泥築堤方式在四分溪大坑溪和磺溪加築了幾千公尺的堤防。據說,整治磺溪原來協調採生態工法,養工處後來仍然依水泥工法迅速將磺溪轉變成水泥大水溝,北投居民起來抗議,馬市長就要求相關單位重視民意,工務局長就表示將率工務局主管與居民溝通。
其實,在類似這樣的築堤工程中,市政府的固定模式,就是先就確定一定要「排除萬難」加築堤防,完全排除其他任何可能的規劃。然後,就到當地社區去辦說明會,說是溝通,尊重民意,實際上只是告知決定要建堤防,不論是反對或改進的意見,全都不予理會。即使有承諾,也是順口胡亂回應的,事後證實,幾乎毫無誠意。養工處長一口否認在磺溪築堤施工上背信,就是明證。
如果看到報紙的標題,市府工務首長在馬市長支持下的威權作風是輕而易見的。例如「磺溪整治,水泥工法照樣幹,原協調採生態工法跳票,居民火大抗議」「堤防上被‘誤砍’樹木
將立即回植,接受社區意見 陳威仁將率工務局主管與居民溝通」,「父母官漠視市民參與,反潮流」。其中回植被誤砍的樹,是典型的老官僚的把戲,好像在處理,實際上虛應故事。骨子裡父母官本就是父母心態,是威權。
水泥施工法使得河川變成水溝。在施工計畫中,不僅溪流兩邊都建起高高的水泥堤防,嚴重破壞景觀。 更嚴重的是,這種水泥化的施工一定會把河床也水泥化,也更會往上游延伸。磺溪這樣一路往上游水泥化已經引起居民極大的不安,實際上在大坑溪上游也已大量水泥化了。如此施工,已經不是兩邊的水泥堤防而已,而是溪底和溪流上游也都被水泥封死。溪流完全喪失涵水功能,也失去溪水自淨的作用。也就是把溪流澈底變成了「排」水溝。
水泥化的現象並不只表現在修築堤防整法溪流上,在人行道施工上,也是以水泥化為主。經過環境工程學者提醒,台北市副市長則反駁稱水泥人行道不到百分之一,其實誰知道他說的百分之一指的是什麼?只是大家看到許多人行道確實是完全水泥化的,即使有些看起來不是整片水泥,但也是以水泥為主。這種以水泥為主的人行道,有嚴重的問題,吸熱不透水,產生都市熱島效應,是先進都市已放棄的施工法,但在台北市卻如火如荼地施作。
我們很不能了解,台北市政府高層為何如此獨鍾水泥,為什麼讓人感受不到一點重視生態景觀的精神。市府首長堅持水泥化,就好像也把水泥灌進了自己的耳朵,腦袋也變得康固力。馬市長任由工務部門牽著鼻子走,對工程造成對景觀的衝擊和對生態的破壞,馬市長事先也沒有什麼概念,對民眾的呼籲,似乎也不在意,到了監獄圍牆式的河堤聳立起來後,才來感到鬱卒,為時就晚了。柏林圍牆還可以因政治的改變而撤除掉,馬英九團隊留下的堤防和排水溝恐怕是很難消失的。居民天天看到高聳的水泥堤防也就只好天天鬱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