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02年九月三日 第十五版 自由廣場

澄社評論

永續發展與消費主義

洪裕宏
澄社社員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三十年前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討論。1992年「地球高峰會」於巴西里約熱內盧集會。里約十年之後,今年八月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了「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十年成效如何呢?聯合國祕書長於今年四月的一場演說中坦承十年成效有限。生態保育成果令人失望;經濟全球化仍視環境為剝削之對象;歐美各先進國未能履行里約承諾;里約會議提出的二千五百項建議大部份未執行;管制溫室效應氣體之京都議定書仍缺包括美國等百分之五+五國家之批准;落後國家之貧窮與衛生問題更形惡化,單是非洲南部目前就有一千三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指出,佔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的歐美日先進國家今天所享受的繁榮與特權,其所依賴之經濟發展模式不是可以永續發展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施予地球維生系統過度沈重的負擔。

安南所指出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時下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所產生的。里約會議時歐美國家指責第三世界國家罔顧環保,以掠奪及出賣自然資源,為發展經濟的手段,卻忽略了第三世界國家所奉行的正是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所追求的也正是歐美生活方式與價值,對環境造成最大破壞的也是那些由已開發國家遷建的高污染工廠。出席約翰尼斯堡高峰會的日本代表石川指出,日本不是永續發展的範本。日本的經濟成就對日本產生可怕的後果,把美麗的日本列島變成「污染源的博物館」。優美的北加州矽谷的地下水遭受半導體工廠排出的劇毒化學物質嚴重污染,至今仍未解決。中國近十年來挾其廉價人力,成為世界工廠,經濟成長迅速。然而其所衍生的生態環境之破壞程度,已令人震驚。
一份由德國一基金會於今年七月出版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備忘錄」指出,經濟全球化抵消了大部份自里約會議以來在生態環保上的努力成果,將剝削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擴散至全球各地,並將世界市場伸向南方國家與俄羅斯的自然資源。備忘錄主張,南非高峰會的首要議題應探討有限環境空間之公平性問題。應擴增窮人與窮國的權利,並削減富人與富國的資源。富國應該改進生產效率與消費方式,窮國在發展經濟時應重視生態環境之保護。生態環境之保護與公平是不可分的。備忘錄進一步強調均富原則,認為富裕的西方社會要走向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窮國才有可能以不剝削自然的方式解決貧窮問題。

市場經濟的消費與生活方式是長期被忽略的問題。近期<<自然雜誌(Nature)>>一篇書評指出,消費主義的代價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因為它牽涉到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與非可再生資源所造成的污染問題。然而此次約堡高峰會卻完全忽視此問題。消費主義是市場經濟的自然假設,消費愈多市場愈大,至於消費內容及其價值與意義則不在市場經濟之考慮範圍內。只有從政治與生態經濟學的角度,消費主義的問題才會浮現。若消費主義不變,經濟全球化只會惡化生態與環境。以中國為例,十年之後其所消耗的自然資源與對地球維生系統之掠奪,將匹敵今日的美國。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是掠奪自然生態的元凶。

人的幸福感受來自慾望的滿足。然而滿足的模式卻相當程度決定於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在市場經濟社會裡,人們的滿足模式受到欠缺反省的消費主義所主導。人們的消費信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參數。如果不改變人們的滿足模式,改變消費模式,將社會導向輕消費的富裕社會,則永續發展將只是空談。開著二噸重的豪華轎車,卡在幾公里長的塞車陣中,會比在林蔭小道騎單車幸福嗎?經濟發展為什麼不能零成長?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停下腳步,問一下自己,這樣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真的是我們要的嗎?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可能超乎想像的困難,因為我們已習以為常高消費的滿足模式。綠色(環保)消費仍然預設我們可以無止境的消費,並未根本解決問題,因為任何消費都是自然資源的消耗。我們是否應嚴肅考慮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政府、政客與財團是否一直在對我們洗腦,誤導我們經濟必須無止境的成長?「經濟不景氣」這個概念是否預設了特定的價值觀與太物質化的消費模式?我們真的沒有另類選擇嗎?我們是應認真地問:什麼是幸福人生?如<<自然雜誌>>書評所言,「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不是事物」,「足夠即最好」,而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