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2年九月十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九一一事件」一年後的中(共)美關係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澄社社員

「九一一事件」使中共與美國因軍機擦撞意外、對台軍售而惡化的關係,有一個修補的機會。江澤民與布希兩人在上海、北京兩度會晤,胡錦濤也順利訪美,建立高層領導直接接觸的關係。中共成立反恐執法工作小組,允許美方在北京設置聯邦調查局法律專員,也與美方進行反恐情報與籌資協商。但是,中共主張聯合國安理會,而非美國,應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北京強烈要求美方將「東突」(疆獨)列為恐怖主義組織,以取得鎮壓打擊的藉口。北京的反恐行動,以其西北國境內外威脅為主,而不是主動、實質協助美國在其他地區反恐作為。
中共反對美國擴大軍事打擊及於伊拉克,北京對此的立場是,武力無法解決伊拉克的問題,同情伊拉克因制裁所受的苦難,但要求伊拉克履行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北京難以阻止美國對伊動手,卻希望美國攻伊受困失利,斲喪單一霸權地位。若「布希主義」是以反恐怖主義為敵我陣營的分野,中共與被美國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北韓、古巴、蘇丹)的關係的發展,將被美國嚴格檢視。二○○二年四月,江澤民訪問伊朗、利比亞,八月,伊拉克外長沙伯里與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同時訪問北京,必然使美國深感不快。
中共選擇在阿米塔吉到訪期間,公布「導彈及相關物項和技術出口管制條例」,表示將對飛彈及相關物項實行嚴格管制,旨在營造布江德州農場會晤前的友善氣氛。儘管北京早該如此,這卻是「九一一事件」之後,中共對美國最大的協助。美國對此表示歡迎,但將持續追蹤中共是否確實遵守。

「九一一事件」雖使美國需要中共的合作,但兩國關係沒有因此有特別的改善。美國希望中共在安理會不要扮演掣肘的角色。布希總統雖表明對恐怖主義的打擊不應成為迫害少數民族的藉口,但至二○○二年八月,美國終於將「東突」定位為恐怖主義組織。這也是美國為取得俄羅斯與中共在反恐的協助,在車臣、新疆的獨立運動上,分別所做的讓步。
未來美國全球反恐的焦點,將集中在伊拉克與東南亞,並清除殘餘的賓拉登勢力。布希政府將繼續落實「四年國防評估」的建議,包括:在亞太地區尋找更多軍事基地或使用權(如樟宜軍港、金蘭灣);以兩個特殊地區(東北亞與西南亞)為主要目標;防止亞太地區出現一個「具有可觀資源的軍事競爭對手」(中共)。美國也在關島部署巡弋飛彈及核潛艦,阻止此一對手成為霸權。
美國在中亞駐軍、改善與巴基斯坦關係,使中共周邊安全環境出現不利的變化。中共可能在中國大陸的西南方加強軍事的部署。北京不僅擔心美國的反恐的作為,也擔心日本的軍事動向,指出日本想控制東南亞軍事安全命脈,擴大軍事活動範圍。中共也對美國與台灣的軍事合作加強抱以高度關切,警告美國不要向台獨發出錯誤的訊息。

「九一一事件」之後, 朝鮮半島、台海兩岸、南海議題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相對降低,中共增加了在這些議題上活動的自由空間。「九一一事件」使美國以本土安全為主,而為了打擊恐怖主義而無暇他顧,無論在兵力調遣與外交折衝均較以往分散。然而,美俄關係將繼續改善,這將侷限中共拉攏俄羅斯建立反美聯合陣線的空間,使北京反對「飛彈防禦」的聲音更加孤單。布希政府將提早部署「飛彈防禦」,視其為打擊恐怖主義、區域可能霸權,及因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利器。北京即使承諾不輸出飛彈科技,仍將增加導彈準確度及數量,以因應美方積極測試「飛彈防禦」所帶來的衝擊。

中共持續增加對台的飛彈部署、軍事演習,使布希政府沒有因反恐,而降低對台灣安全的協助。布希總統雖「不支持台獨」,但將台灣列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好朋友」,表明美國「會記住對台灣人民的承諾,會推動一個有效的飛彈防禦系統保護此地區的人民」。美國不希望在忙於反恐之際,分心、分力處理台海兩岸問題。布希總統支持台海兩岸「和平解決」,希望兩岸恢復對話,呼籲雙方不要挑釁或片面改變現狀,並繼續支持「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防衛。台北的「一邊一國論」雖使美方不快,但「九一一事件」之後,布希政府對台灣安全的支持,仍未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