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2年九月十六日
第十五版 時論廣場 政府施政應該「拚長治久安」 顧忠華 行政院游錫 院長就任七個月,究竟是否建立了個人的施政風格?澄社繼面見陳總統提出「國是諍言」之後,日前亦與游院長、劉秘書長和政務委員們舉行座談,以進一步了解政府施政的方向及重點,並提供興革建言。游院長本人坦承,他所領導的行政團隊相當賣力,但似乎仍看不到可圈可點、能夠振奮人心的政績,卻是花不少力氣為若干政策引起的反彈進行「滅火」。證諸健保雙率調漲、取消軍教人員免稅及擴大老人津貼發放資格等備受矚目的連串事件,我們的確可以理解游院長的苦衷,因為即使像貫徹租稅公平這樣具有高度正當性、應該得到大部份民眾喝采的政策,結果因為配套方案出現反覆,激化了教師組織的抗議,而教育部一心「滅火」,不料竟又觸發了家長及教改團體的不滿,政府好像只能怨嘆兩面不是人,原先追求的公平正義只換到稀落的掌聲。 這些事件其實正反映出台灣社會變遷的多元化進程,已迫使政府施政無法面面俱到,必須承受一定程度的衝突與抗爭。只不過當政策推出後,其社會反應若與決策單位原先估算的情況落差太大,顯示出政策制訂流程中的徵詢作業與定案後的溝通協調仍有改善的空間,否則極易製造出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對立,主其事能不慎乎? 進一步來說,一個有效能與有回應的政府,必須主動向所有國民清楚說明政策的周全考量,並舉出堅定的理由與可靠的數據,爭取民意的認同。亦因此,當預期某類政策易產生爭議時,不妨事先提供更充份、透明的資訊,或安排密集的政策說明會,公開面對大眾說清楚、講明白。畢竟現代社會的複雜性遽增,人人渴望得到更多資訊來幫助自己下判斷,而政府既擁有分配「公共資源」的權力,其推動的任何政策都應該接受「公共領域」的檢驗。此時政府施政作風無法再依循「為政不在多言」的古訓,反倒有必要儘量滿足民眾「知的權利」。如果院長本人行事較為低調,則應加強行政院發言人的功能,以減少外界對於施政目的及動機的不信任與臆測。 再舉近日有關政黨法及處理不當黨產條例的爭議為例,澄社作為率先批判「黨國資本主義」的民間團體,自然樂見政府有魄力徹底解決長期以來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權現象。但是當反對黨質疑政府在進行「清算鬥爭」時,行政院應立即做出明快的回應,並且宣示絕不輕言妥協的立場,以澄清執政黨有意藉黨產問題交換總預算過關的傳言。事實上,行政院此番提出政黨二法,理當站在超越「政黨鬥爭」的制高點上,訴諸主流民意的支持,但若操作失當,屆時又將承擔政策挫敗的苦果,一消一長之間,台灣社會的改革契機就再一次的流失了。 我們期待游院長的行政團隊能有更多的自信,以坦蕩蕩的胸襟來贏得民眾的信任,畢竟政黨輪替的意義,不是只比「拼選舉」,而是看誰執政能夠真正為台灣帶來長治久安的合理制度。譬如澄社提出在「政府改造」的問題上,其成敗關鍵不在於刪減多少公務員、或外包多少業務,反倒應該儘快檢討不合宜的人事及會計法規,以大幅減少政府機關的「官僚化」現象,這樣才能改變形式主義和管控心態,真正解放最珍貴的創造能力。總之,澄社向來秉持知識份子論政的責任感,對執政者「講真話」,包括當政府認真「拼長治久安」時,也會給予應有的肯定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澄社社長) |